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0-08-31    作者:王建朗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国家主权的恢复与巩固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是国家外交的两个主要方向。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在成为“四强”之前,尚是一个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弱国,在法理上是一个不完全主权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同时,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也大有进展。

  一是实现废约。不平等条约是横亘于中国与其他盟国间的一道鸿沟,它使中国在法理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使中国成为一个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一个在国际体系中不再低人一等的正常国家,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中国这一争取国家平等的要求自民国以来努力20余年而不可得,抗战期间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挣脱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实为全民抗战之功。

  二是收复失土。其时,中国被日本占领的领土可分为三类:一是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来的日本占领区;二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陷的东北,日本在这片领土上已经扶植建立了“满洲国”;三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的台湾及附近岛屿,这一领土已经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的“国土”。抗战前期,在大片国土沦丧的情况下,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战争能够打到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便已是大吉,收复东北只是一个美好的信念,而收回台湾则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随着战局的好转,中国不仅坚持收回东北,还提出了收回台湾的要求。中国严正对待盟国中出现的有关东北、台湾主权问题的杂音,不使美英领导人在这一点上产生动摇。结果,中国不仅收回了15年前被日本占领的东北,还收回了50年前被日本割占的台湾及澎湖地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落得了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结局,不仅要撤出战争以来所占领的中国领土,还吐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它所侵吞的果实,近代以来它对中国的领土侵略得到了彻底的清算。回头来看,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战前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不是没有可能:东北可能成为中日之间长期争议的话题,而台湾则可能无限期地成为日本的国土。

  三是巩固边疆。在考虑收复东北、台湾等被日本占领地区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考虑加强对已在相当程度上失控的边疆地区的控制,而这些地区主要受盟国的影响。作为中国盟友的苏联和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边疆有着传统的影响力,是这些地区对中央保持半独立状态的幕后支持势力。例如,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与苏联的关系异常密切,甚至曾提出加入苏联的主张,而与中央政府则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央政府的号令无法进入新疆。抗战后期,中央政府利用盛世才与苏联之间出现的矛盾,因势利导,积极应对,促成了新疆的内向,由此结束了新疆半独立的状态。

  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第一次体现是1942年1月1日反轴心国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宣言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有26个国家签署,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中国领衔签署如此重要的国际宣言,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中国国家地位的一大跃进。在近代以来的国际活动中,中国基本上是在别人拟定的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上签字,有时甚至不得不被迫在有损自身利益的条约上签字,而今以领衔国的身份签署如此重要的国际文件,这是近代以来前所未有之事。

  26国宣言发表后不久,“四强”一词便开始出现。《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的社论便采用了“四强”的说法。该社论称中国领衔签约“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社论反映出,中国意识到了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其内心深处愿意并盼望承担起大国角色。

  1943年10月参与签署《莫斯科宣言》及稍后举行的开罗会议,可称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第二跳。中国与美、英、苏共同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向世界宣告,为了保证由战争迅速而有秩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战后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对战时和战后问题负起重大责任。莫斯科宣言的发表,使中国的大国身份有了更为明确的文本依据。它确认了中国作为盟国“四强”之一的地位。

  稍后在11月下旬,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近代以来的国际会议中,中国总是处于受人宰割或任人摆布的地位,对国际事务鲜有发言权,更无论决策权。中国对国际事务谈不上有任何发言权。这一次,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而会议所发表的宣言,也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开罗会议明确宣布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这使台湾回归中国获得了有力的国际保障。会议对战时和战后世界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此后世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联合国的成立及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再一次提升及中国大国地位的体制性确认。此前的“四强”之说,如果说尚是一种认知表述的话,那么,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是一个制度化的认定。它从组织架构上确认中国已进入大国行列,在战后的世界里中国将要承担起它被赋予的巨大责任及权利。这一责任,全世界只有五国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至此,中国在新的国际体系中拥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国席位。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此后的各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和活动舞台,它将长久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生活。这一体制性的安排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中国于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仍在受惠于这一历史性的遗产。

  自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到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历时百年之久。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一个被迫进入国际社会、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中心地带的转变过程。抗日战争使中国与世界重新认识了彼此。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潜在力量,认识到了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战略意义。中国也意识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与世界密不可分,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谋求集体安全,才是可靠的安全之道。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一重要角色。这一巨大的转折在几年前的战前都还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还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国际地位在战时已有急速提升,但相对于盟国其他三强而言,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雅尔塔协定的产生及此后中苏同盟条约谈判中中国的尴尬境地便充分说明了中国的这一地位。中国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抗日战争只是中国走上大国之路的起点。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1. 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2. 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 曲青山: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的两大历史问题
    4. 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
    5. 王彦军: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6.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
    7. 各地举行抗战胜利65周年群众纪念活动
    8. 王伟光: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9. 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