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厌倦“战略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 2010-10-27    作者:米哈伊尔·马莫诺夫    来源:俄罗斯《独立报》 2010-10-26
  字体:(     ) 关闭窗口
   俄罗斯《独立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对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看法发生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在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及对外交往的方式上都有所体现。文章内容如下:
  

  10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布鲁塞尔出席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这是温家宝在致辞。 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俄罗斯《独立报》10月26日文章】题:中国厌倦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中国对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看法发生明显变化。在本世纪头10年的中期,北京首次谨慎地提及必须培养大国心理。如今多数中国官方文件使用了“负责任的大国”这个词,而“发展中国家”一词消失了。同时北京对“责任”的诠释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利益应自我约束,同时准备在全球问题上发挥更明显的作用。

  对外政策重点发生新变化

  在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中,在多边会议上,中国的声音自信了许多,中国人再次获得自信是由于金融危机,由于中国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程度相对较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小。

  各主要国家的注意力从与中国竞争上转移到全球经济问题上,这为中国提供了推行更积极对外政策的新机会。忙于两场战争的美国只能拿出有限的力量来加强自己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阵地,包括亚太地区。奥巴马政府的军事努力转向阿富汗,外交努力转向伊朗,因此它希望中国可以成为一支能够促进两个冲突地区局势稳定的政治力量。台湾局势的变化也使中国信心满满,2008年在台湾总统选举中分裂分子落败,国民党的代表上台。

  中国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北京的对外政策重点开始发生新变化,新的重点是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北京不满意中国金融体系的状况,采取措施将中国变成全球经济机制的平等参与者。

  世界金融危机使北京有理由重谈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构架。显然这就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口号变型,当时的口号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中国政府的重点是保证国家资源安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今后这种依赖性还将提高。对资源来源多元化的需求影响着中国外交利益的地理范围。中国关注非洲、中东和拉美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经济外交的新特点是不仅积极参与贸易往来,而且投资这些国家的资源开发,换取原料资源。

  不久前,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主要捍卫者,如今开始与它们竞争,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其说是伙伴,不如说是其对外政策的靶子。总之,在非洲、拉美、中东,中国逐渐学会将其他能源需求国排挤出去。

   摒弃发展中国家处事方式

  北京政策的新特点是开始使用国际关系中的生态标准。中国领导人关心起全球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来,开始谈论愿意在生态上自我约束,要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分析家甚至认为在控制环境变化上争当领袖的国际斗争可能会发生变化。北京努力将尚未完全形成的多边生态机制提上日程,中国在这方面的积极活动还未引起更强的竞争者的明显反对。

  中国外交的重点是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北京在它们面前表现得更为自信,这里不是说它根本改变了声调或政治方针,而是说中国对大国作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中国国防白皮书肯定地说,在军事上国际竞争继续加剧。中国分析家认为大国关系是以合作为幌子加剧竞争。现在谁都不再像10至15年前那样歌颂战略伙伴关系体系的优势。大概中国对其产生了厌倦。

  中国在摒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处事方式,并从而理解世界政治。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中国外交逐渐成为有着全球利益国家的外交,尽管还没有全球野心。中国外交的迫切任务是与世界金融危机作斗争、打击恐怖主义、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保证能源安全、预防传染病、打击海盗。北京认识到中国崛起伴随着种种困难,大概也习惯了世界对自己发展的担忧。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中国越来越难以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 “韬光养晦”。

  在这20年的学徒生涯中,中国学会了西方的政治语言,按中国的方式去理解 “均势”、“多极世界”及“战略伙伴关系”,尝试着应用后,感到失望。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对外政策会发生革命性转变。30年来中国不采取过激行动,这是中国政治进程的特点。中国的对外政策仍将是更为积极的,但不具挑衅性。中国仍将奉行扩大对全球事务参与的方针,但这种方针是有选择的、挑剔的,在必要时会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按照这种实用主义的逻辑推理,中国坚决避免与任何外国有任何形式的结盟。中国的外交利益是全方位的,但外交资源有限,因此它仍旧只会致力于所选择的外交方向上。

   (作者俄联邦青年事务署国际活动和青年交流处处长)

    1. 武力:中国对外交往的十年之路(2002—2012)
    2. 中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巨大正能量
    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 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外交
    4.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
    6. 2015年中国外交评析
    7. 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8. 2015中国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9. 中国外交进入全方位收获季
    10. 中国外交“欧洲季”: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协调推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