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仅为中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复杂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之密切、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但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多边主义遭受挫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公共卫生、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为此,中国提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对外工作总目标和基本方略。这一基本方略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
(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世界广泛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势而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认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对外工作实践。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做出明确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又在国际社会的不同场合一再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这一讲话阐述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内涵。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再次阐述了这一重要概念,系统全面论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全面、深入、权威的回答。这是对全球破解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给出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具体内涵是:在政治方面,坚持对话协商,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方面,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坚持共建共享,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在经济方面,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化方面,坚持交流互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态方面,坚持绿色低碳,倡导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总体方向,遵循国际关系演变形成的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基本原则。其中,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法治正义,是变革和完善国际秩序的根本要求;开放包容,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要路径;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多次深刻阐述并不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内涵。在全球治理层面,习近平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领导人气候峰会,集体会见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等场合,分别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在地区层面,习近平在重大出访、主持重要主场外交活动等场合,分别提出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在双边层面,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的领导人深入沟通、凝聚共识,倡导同各有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提出后,已分别写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等决议文件,从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成果的创新发展,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找到了人类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等都具有普遍意义。
(二)坚持多边主义,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多边主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要求的产物,其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长期以来,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多边主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世界发展方向和人类前途命运,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演变,在多边领域做出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谋划部署,拓展深化新时代多边主义理念和实践,提出新时代多边主义核心思想和系列主张。这一核心思想和系列主张,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以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方向,以维护联合国权威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路径,积极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2021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倡导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四大课题,指明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这一重要讲话站在全人类高度,为克服疫情下的全球性挑战指明方向,为国际社会共克时艰注入动力,发出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时代强音,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支持联合国工作。2021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
中国积极在多边合作机制内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建立一系列多边合作平台,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人权保护、推动人文交流、开展反恐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不断拓展多边主义的外交大舞台,为加强全球治理、增进国际合作等注入强劲动力,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全面阐述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全球安全观、全球发展观、人权观、生态观、文明观等重要理念,鲜明阐释中国立场主张,坚决回击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有力驳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劣论”,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并见诸行动,这在中国多边外交发展历程中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为多边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标志,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尊重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加深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
世界需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性。关于发展、公平、正义,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发展、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关于和平,4月,他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关于自由,2015年9月,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关于人权,他在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中强调:“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深知人的价值、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关于民主,2021年10月,他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习近平2015年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首次提出的,此后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郑重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新时代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全人类共同价值,既蕴含着中华文化崇尚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优秀传统,也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寄托着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探索与贡献,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之源。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更需要文明交流互鉴。2019年5月,由中国发起并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向全亚洲和世界展示了“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中国主张、中国行动。2022年2月,奥运圣火再次在北京燃起,点亮了人类文明进步崇高事业的奋进之火,点亮了更加闪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之光;奏响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凝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团结力量。
(四)树立全球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和地区热点等传统安全问题,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疾病、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
倡导并树立全球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势,阐发全球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理念。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并阐释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构建安全共同体”;2022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系列理念和倡议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各国对加强全球安全合作的期待,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贡献重要智慧和方案。“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旗帜鲜明地倡导命运与共,捍卫普遍安全,超越了狭隘的零和思维,为全球安全治理指明了新的路径。中国主张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应脱离世界安全、以他国安全为代价而实现自身安全,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倡导的安全观,提倡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解决冲突,为应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提供重要指引,并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致力共同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解决共同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中国高度重视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致力于同各国政府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在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人类减贫奇迹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2015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截至2022年4月,中国共向基金提供资金1.2亿美元,启动开展112个合作项目,涉及和平与安全和发展领域,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还宣布将推出一系列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举措,如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等,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人道危机、实现减贫和发展,免除有关发展中国家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力争到2030年将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增至120亿美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发展进程造成的严重冲击,2021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发展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这一重大倡议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期待和心声,展现了中国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承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推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合力应对气候变化,关系人类的未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发展框架内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5年11月,中国宣布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十百千”项目。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和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表率。2021年4月,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系统阐释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和庄严承诺。2021年,中国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优势,非化石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增强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面对“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这一时代之问,中国不仅以实际行动提供防控疫情的中国方案,而且踊跃支持全球抗疫,以加强国际合作树立起团结抗疫的标杆,开辟了冲破疫情至暗时刻的前行之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如在确保疫苗公平分配、弥合国际“免疫鸿沟”方面,习近平强调: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还将无偿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疫苗。2022年1月,中国提出了“携手合作,聚力战胜疫情”“化解各类风险,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四点主张,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创后疫情时代的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中国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弘扬伙伴精神,秉持正确义利观,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重点,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努力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提升伙伴关系的含金量,不断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运筹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大国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大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尤其是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加强协调合作,当好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中俄关系迎来历史上最好时期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关系已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组大国关系。自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至2022年2月普京总统访华,中俄两国元首共进行了38次会晤,引领中俄关系迎来历史上最好时期,树立了大国战略互信的典范、邻国互利合作的典范、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2019年6月,习近平同普京共同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双方坚定支持彼此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日益巩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守护真正的民主精神,为团结国际社会共克时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22年2月,中俄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集中阐述中俄在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方面的共同立场,反映了两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意志,展现了推动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胸怀和大国作为。
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习近平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运筹中美关系,坚定捍卫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6月,习近平访美,与奥巴马总统会晤并一致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此后,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晤9次、通话8次、通信多次,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达成重要共识,一致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7年1月特朗普任总统后,中美关系面临一些新的复杂和不确定因素。习近平与特朗普多次会晤和通话、通信。双方同意,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2021年1月以来,习近平与拜登总统举行多次通话或视频会晤,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地沟通和交流。习近平强调,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两国应该相向而行,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是中国内政,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应该尊重中国核心利益,慎重行事。在2021年11月双方举行的视频会晤中,习近平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了“三点原则”和“四个方面的优先事项”,致力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个大国如何顺应世界潮流、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欧洲是当今世界重要一极,中国致力于推进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推动中欧关系把握和平共处、开放合作、多边主义、对话协调大方向,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坚定支持欧盟团结和壮大,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欧盟总部,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提出与欧方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赋予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的战略内涵,是中欧关系史上的里程碑”。2021年2月,习近平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阐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原则和新形势下发展合作的四点建议,为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凝聚了新共识,提供了新动力。2021年,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充分说明中欧经贸关系高度互补;中欧班列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9%,为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始终将周边国家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2013年10月,中国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2017年5月,中国与东盟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基础上,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朝着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2021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总结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共建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5点建议,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确立了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
在与周边大国关系方面,中日关系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由于日本在领土、历史等问题上频频挑衅以及受其国内政治与美国等因素影响,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冲击。2021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为下一步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印双方本着建设性的合作态度,保持一定的高层交往态势,就进一步夯实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共识,虽然受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及美国等因素影响,双边关系有所波折,但中方始终希望同印方一道,坚持增进互信,避免误解误判,彼此作相互成就的伙伴,确保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机制化合作走深走实,并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亚洲周边国家战略对接。2021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深刻总结共促政治互信、共护安全稳定、共谋繁荣发展、共担国际道义的“上合经验”,提出走团结合作之路、安危共担之路、开放融通之路、互学互鉴之路、公平正义之路的中国方案,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上合组织各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设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如中国—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中国—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在兼顾彼此利益的基础上继续合力构建内涵丰富、成果丰硕、友谊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致力于通过谈判、协商方式处理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端,已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划定了中越北部湾海上界线,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2021年,习近平30多次同周边国家领导人通话或致电,出席一系列双多边活动,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双多边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三)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关系,深化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关系,加强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关系,深入推进太平洋岛国关系,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2013年3月,习近平对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阐述中国对非政策,提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和真实亲诚理念。2014年7月,习近平与1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领导人会晤,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
2014年11月、2018年11月,习近平先后两次同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阐述中国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关系的政策举措,商定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倡议召开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圆桌会,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中国支持南南合作的一系列重大务实举措,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援助力度,促进南北发展差距缩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016年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从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五个领域详细阐述中方全面加强中阿关系的各项政策举措,规划中阿合作的路线图,为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暴发后,2020年6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援非举措,携手抗击疫情、推进中非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据统计,2021年,习近平30多次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岛国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通电话,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中国—拉共体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发表视频致辞,向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致贺信,切实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共进、共同发展。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用行动证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彰显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
(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始终积极做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捍卫和践行多边主义,秉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近年来,一些国家为谋求一己之私,粗暴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把世界推入混乱无序甚至对抗冲突的危险境地。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习近平在多个重大多边场合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一系列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当前世界的总形势和总任务,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主张是对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发展,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弘扬,为国际关系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理念。
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东亚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多边组织的峰会外交,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边论坛和重要会议,阐述中国关于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的立场、理念、方针和政策,为解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此外,中国还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在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二)维护经济全球化,引领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国际贸易领域形成了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不断冲击多边贸易体制,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陷入困境,世贸组织亟待改革。站在历史关头,中国就与世贸组织关系、世贸组织改革发布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向世贸组织提交了《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深化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经济贸易稳定和发展。对于国际经贸往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主张遵照世贸组织规则,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向而行、诚信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反对动辄以贸易战相威胁、不断加征关税的做法。
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冲击世界经济,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脱钩成为影响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新时代的中国积极倡导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为迷茫困顿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2016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了中方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主张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公共产品和重要平台。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已同全球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世界上2/3的国家和1/3的国际组织达成合作共识。“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世界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2017年1月,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在全球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剧之时,2022年1月,习近平通过“云讲坛”再次亮相世界经济论坛,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这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维护经济全球化的胸襟与担当。
(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乱象抬头,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际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给人类和平安宁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严峻挑战。以何种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如何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决定着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的进程,决定着国际安全形势的走向。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行动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伊核、叙利亚、阿富汗、乌克兰等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联合框架下的反恐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及安理会反恐决议,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致力于推动对话协商,深入参与深海、极地、外空、反腐败等领域规则制定;推动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平台,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先河;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有力支持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维和、减贫、应对气候变化等努力;精准实施发展合作和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2022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中国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办事,坚定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呼吁各方直面历史积累的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为化解危机、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四)发挥政党作用,深化国际政党交流合作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国大党的情怀、使命和担当,不断拓展全球政党“朋友圈”,引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政党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的基本定位,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积极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汇聚更强大的政党力量。2017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首次举办,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邀请了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参加,这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席人数最多的首次全球政党领导人对话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世界政党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强调政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2021年7月,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的主旨讲话,强调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起努力,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的重要多边外交活动之一,以“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为主题,邀请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出席会议;100多个国家的政党在本国共设置了近200个集体会场,组织本党代表集体参加会议。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万寿论坛、“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交流平台以及中俄、中美、中英、中非、中阿、中拉和金砖政党对话等不同形式的交往机制,搭建涵盖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拉美等区域性多边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对外宣介团”和“中共代表团”两大品牌,全面系统地宣介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在国际上掀起了“中共热”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创设并成功举办了多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召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70多个共产党的领导人和代表与会。同时,中国共产党邀请几万名外国政党代表来华考察,围绕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基层党建、反腐倡廉等议题深入交流,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许多外国政党政要表示,中国共产党不仅同世界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而且毫无保留地分享思想理念红利,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党建立新型政党关系,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联系,全面深化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进步力量的交往,巩固深化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推动同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走深走实,推进同主要国家政党的机制化交往,拓展同新兴政党和在野党的交流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和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时代这十年,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世界大势和把握发展规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决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和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中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文明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和中国力量。
(一)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回答“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继承发扬新中国外交核心原则和优良传统,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外部环境新变化,明确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高举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思想旗帜。习近平外交思想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弘扬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国际关系思想和政治及政治哲学理念等,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总目标、重点任务和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是指导我们科学研判国际形势、提升谋划能力、扎实做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的根本原因。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征,“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对外工作全局,全面加强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组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下,中国对外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不断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工作中,坚持外交的领导权在中共中央,深入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统筹协调驻外机构各方面各领域工作,推动援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确保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更好形成对外工作合力。
(三)坚持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国外交根本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核心是要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体现中国特色。自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指导地位,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建设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和思想贡献,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多次被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在新时代外交实践中,中国不断丰富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广泛凝聚起国际共识,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愈益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国际组织领导人和外国专家学者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这一理念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和人间正道,有力引领了世界大变局演进的正确方向。
(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科学思维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如何认识世界、把握大势,如何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标历史方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科学制定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和主动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用好统筹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的生动体现。这既紧扣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服务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主题主线,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始终做世界和平稳定中流砥柱的大国担当。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科学思维,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能更加奋发有为地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这十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团结合作,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周进,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