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世博会
“开放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铁,上海世博会就像一张巨大的名片,让很多德国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世博会开园伊始,一位德国网站记者如此评价。
如今,开馆153天以来,上海世博会的游客已突破5700万人次,各国宾朋从各个角度感受世博的魅力、中国的魅力。
与众不同的中国馆
在世博园中,中国馆无疑是最夺人眼球的建筑。“每天从世博村出发到澳大利亚馆,远远望去,那抹红色那么明亮轻盈——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建筑啊!作为东道主,上海完全有理由为美妙的世博会而骄傲。”世博会澳大利亚馆总代表萨琳德掩饰不住惊叹:在移动的光影中回望历史,令人称奇的视听艺术……馆内的展品深深打动了她。“站在《清明上河图》前,看着时间推移,白天转眼到了夜晚。灯光从格子窗里照出来,暮色的街道,酒楼里的喧闹声……太神奇、太诱人了!”萨琳德竖起大拇指。
站在中国馆屋顶,新西兰馆政府总代表吉斌礼欣赏到最佳远景,从那个高度眺望新西兰馆,更让他惊喜万分!吉斌礼热切地说,中国馆十分特别,它的规模、形式和色彩传达了中国的力量和信心,以及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识。“这是一个国家的宣言!”
“我最喜欢《清明上河图》,它充满智慧,又十分有趣。”吉斌礼感慨:“我一直都被中国吸引,近年来它在全球事务中地位日益重要。对我来说最特别的是,世博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街道上遇见中国普通老百姓,感受他们的活力和友善。”
完全不同的中国人
世博园内,许多外国参展方首次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亲密接触,感受到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
“我国有许多中国人,都是商人,我一直误以为中国人都是做生意的。”喀麦隆馆馆长齐志非哈哈大笑。
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上,齐志非担任非洲联合馆副馆长。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认真地评价道:“中国馆有教育意义,展现了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发现,中国人民都很能干,而且冷静、有礼貌,工作非常努力。”
在上海大学国际贸易系学习3年后,布隆迪馆馆长弗朗索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中国人的英文并不好。现在,上海市民的英文都很流利了。”弗朗索瓦初到上海,问路时对很多市民都能用英语沟通非常惊讶,“即使碰到一些年长的、英语不太好的,也都非常友善,热情无比。”
上海世博会马德里馆首席执行官伊格纳西奥·尼诺10月1日在马德里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对于像我这样的上海世博会的外国工作人员来说,中国人民的开放和友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上海,人们对我们微笑并且愿意与我们交流,我们可以轻松交到朋友并获得帮助。上海世博会人性化的方方面面将是我永远珍藏的温馨回忆。”
令人振奋的中国精神
“中国馆给我印象深刻,我很享受这次参观。不仅是中国人会为馆内展示自豪,外国人也会爱上中国馆。”世博期间访问中国的克罗地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伊万·舒凯尔认为,他从另一个视角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许多外国游客也有同感。来自加拿大的琳赛·科伊歇尔参观过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因为家人在上海工作,早在今年1月她就买好了世博会门票。“这里太令我震惊和兴奋了。”指着出租车上的五星红旗,她兴奋地说,“和中国人民一起迎接国庆和中国馆日,非常有意义,值得纪念。”
琳赛的世博护照敲满了章,三次观博让她收获很大。“中国馆那部反映中国人民共抗灾难的影片,让我终于明白中国发生巨变的原因!”
埃塞俄比亚馆总代表斯瑟则对世博志愿者印象深刻:“只有中国才能举办这样规模的盛会,才会有这么好的志愿者!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