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 2010-11-09    作者:陈林林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导读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对传统法学的一种补充。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在法律中认识社会、在社会中改善法律”。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实现立法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其在司法过程中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助于脚踏实地探讨法制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可以减少法律移植、法律实施的错误成本,还能开创一种新的研究风气,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运用社会科学提供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一国法律体系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经验研究,可以为这个国家的制度转型和法制变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分析工具和决策依据。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法律进步运动。在争讼政府干预私人经济交往、限制女性最长工作时间的立法是否合宪的“穆勒诉俄勒冈州”一案中,戈德麦克率领一个由11名研究员组成的团队,统计分析了大量有关长时段工作对女工影响的社会科学材料。律师布兰代斯则以此为基础,制作了一份长达110页的论辩摘要。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采纳了这份“社会科学证据”,判决俄勒冈州限制女性最长工作时间的立法合宪。俄勒冈案以及随后兴起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霍姆斯大法官的著名预言:“就法律的理性研究而言,目前占主导的是专注字面规则的法律家,但未来属于统计学和经济学家!”

  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对传统法学的一种补充。法学究其根本而言是一门规范科学,关注如何在既存法律体系的框架内,用概括、确定的一般性规范去处理、规整社会事实。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却无法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在法律中认识社会、在社会中改善法律”,它综合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有助于发现真实世界的行为规律和规范演化,进而在法律之外发现解决法律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虽然现代国家始终施行以法律为主要统治方式的做法,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却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协助下完成的。与此相应,当一个国家推行积极政策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和法制建设时,就会兴起以制度试错、新措施实验、司法数据分析和纠纷解决过程为题材的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模式基本有二:一是从法律问题出发,开始经验的分析研究;二是依据经验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归纳出一般性理论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指导或支撑这般研究的理念,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主义精神。科学主义把法律视为反映社会实际状况的一面镜子、一个函数,旨在通过对事实资料的社会科学解读,来探讨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其研究进路是将问题意识限定在可观察的现象上,主张“经验性研究才是科学的研究”,追求将社会现象和法律关系的描述精确到量化处理的程度,以准确预测法律制度或司法判决的施行效果。作为关键词的“经验研究”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在决定论层面上,强调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支配社会的基本法则;二是在实证主义层面上,要求对事实、规范和价值进行严格的区分,仅考虑有关事实的记述和认识;三是在非教条主义层面上,搁置传统法理学和法律解释学方法,转而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法律现象进行研究。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的理论目标,是弥补规范法学的不足,建立一个经得起经验验证、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体系;其实践抱负,是参与一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法律制度提供有实证依据的建构性改革方案。

    1. 公民依法享有健康权将写入法律
    2.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治党之关系
    3. 曲新久:选择法律意味着更多责任
    4. 法律制定不能落后于户籍改革
    5. 德法相依,社会才能秩序井然
    6. 法律执行需要激励机制
    7. 中罗法学家探讨社会转型中的法律
    8. 法治与政治辩证统一
    9. 靖力:法律人家族式传承的兴与衰
    10. 民告官不见官 破解还得靠法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