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和宣传习近平重要外交理念,2014年7月5日,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学习习近平重要外交理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当代世界》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等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梦与中国国际战略、中国的文明观、海洋安全观以及中国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与会学者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进行探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贺福认为,中国梦是中国加强话语权的一种展示。中国梦作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象概括,已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较好的反响。从基本内涵上讲,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直接对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因而具有凝聚各方力量,寻找社会各界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作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殷卫国认为,对国际社会而言,中国梦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其国际内涵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关的,是中华民族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
关于中国梦的现实价值,与会学者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检验中国各项工作的基本标准,是指导未来中国走向的根本标杆。作为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集合体,中国梦体现了共性与个性、国富与民富的高度统一,具有“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力”的功能。特别是中国梦为个人梦所构筑的平台,对于打破目前社会利益固化,推进改革进一步深入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与会学者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规定统一起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行动指南。中国梦是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
关于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首先表明了各国人民有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对世界各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不以损害一国的主权安全及其发展利益为前提,走和平发展道路应当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再次,中国梦作为展示自身的形象概念,是一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自身理念和主张的明确宣示,对于发展中国家打破西方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中国文明观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勉励认为,习近平的中国文明观是首次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阐释中国关于构建国际秩序的主张。中国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致力于在多元文明共存和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现实中,探索东西方文明兼容共生的有效途径,是与西方国家主张基于西方文明和西方价值观念建立国际秩序迥然不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邢广程认为,中国文明观既强调尊重文明差异性,又主张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包容来维护世界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可能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世界正确应对中国力量上升带来的冲击、挑战和机遇,使世界对中国能有更客观、更全面、更公正的认识和理解。
三、关于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理念创新
当前,国际体系依旧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崛起的中国不仅需要处理好自身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需要及时回应外界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关切与疑虑。
与会学者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中国的国际战略进行了分析。邢广程认为,中国正处于与世界格局深度磨合的敏感时期,中国的发展也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的国际战略观客观上回答了中国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中的中国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三大问题。中国的强势发展对世界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打破现有力量格局、寻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对“西方模式”及价值观念的否定,以及为新兴国家发展提供表率作用等方面。
殷卫国认为,习近平国际战略观与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观一脉相承,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政治舞台中心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具备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情怀。
针对外界对中国发展的关切与质疑,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论述充分表明,中国既不搞对外掠夺扩张,也不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既不搞冷战对抗,也不依赖所谓的西方扶持,而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关于大国外交战略与策略
中共十八大以来,积极运筹大国关系,确保外交战略全局稳定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与会学者就中美、中俄、中欧关系的深化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针对中美关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灵桂深入分析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布局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体系、战略安全上的巨大差异是影响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构建新型中美关系需要美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不断深化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黄庆认为,全面发展对俄战略协作是打破美国对华遏制的战略支点,是巩固中国周边安全与稳定的战略依托。中俄战略协作内涵的日益深化凸显了两国合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但俄对华外交存在的两面性以及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构成影响。进一步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看主流、谋全局、重发展、创共赢”,从战略高度解读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中欧关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系统梳理了中国对欧政策发展历程及成就。她认为,中国对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的认识、中国的发展利益和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政策取向是影响中国制定对欧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中欧力量对比出现深刻变化,这是中欧关系处于变动态势的最重要因素。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欧政策的全面部署,意味着中国对欧外交不仅着眼于区域层面的双边关系,而且着眼于战略层面和全球层面的合作。
五、关于周边外交与利益共同体
围绕习近平有关“亲、诚、惠、荣”周边外交新理念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与会学者进行了热议。
邢广程认为,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但在安全上对华疑虑日益加大,使中国陷入一种安全困境。以互惠互利为原则的周边外交理念,致力于编织共同利益网络来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客观上回答了中国发展对周边国家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祖贵认为,周边外交已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世界大国在亚洲的博弈日趋激烈,使中国依托周边地区进行和平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任务更为紧迫。中国急需加强与中亚、东盟及阿拉伯国家的互利友好关系,通过完善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并不断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来夯实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基础。
六、关于中国海洋安全观
随着中国在海权领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挑战的日益加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国家安全战略的总目标为依据,着力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顾德欣认为,中国加强和拓展海权旨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海洋观和合理公正的海洋秩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扩张势力的海权有着本质差别。顾德欣提出,妥善处理陆权与海权的关系、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与重建力量平衡的关系、近海与远洋的关系、防御与攻势的关系、维护海洋主权及权益与加强周边国家友好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紧迫问题。为进一步维护海洋权益,中国应当尽快加强与拓展海权、做好应对海上突发危机与军事冲突的全面准备,在总体处于防御的态势中展开攻势姿态,并坚持以直接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习近平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重要外交理念、对外战略思想和外交策略方针,不断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成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念,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大量正面信息,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总体认识,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重要外交理念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习近平重要外交理念,有助于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开阔研究眼界,拓宽研究思路,对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周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