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李捷:发掘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 2013-12-19    作者:李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2-19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

  【核心提示】今天我们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其次,要走群众路线,政策是否成功都要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要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后,要坚持独立自主。这三方面,应该是毛泽东同志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提供的重要启示。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和缅怀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及其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时代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发掘与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带着这一问题,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李捷。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分清“错误”与“罪过”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专门围绕我党历史做文章,使很多普通群众对历史的真相与谎言难以辨清。那么,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当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澄清事实真相,回答困扰人们的理论问题?

  李捷:我认为,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之所以或多或少受到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核心主要还是两大问题。第一是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的手法之一,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将其扩大化。有些人抓住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放,并将其上升到人品问题,将毛泽东贬低为没有人性、没有理性,从品质上、人格上完全否定毛泽东。历史虚无主义的另一种手法,就是做翻案文章,将其他人的过错统统归于毛泽东,如认为林彪、江青等人的活动都是在执行毛泽东的指示。这就使一般人不容易分清历史真相。毛泽东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这点我们毋庸讳言,但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他的错误。我们认为,毛泽东的错误尽管不可原谅、是重大错误,但决不是有意为之的罪过。要分清“错误”与“罪过”在性质上的重大区别,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时首先要澄清的。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毛泽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很快做了补救。例如,他从1967年起开始巡视大江南北,指出工人阶级内部没有分歧,要团结起来实现大联合;1975年后,他开始为很多老干部恢复名誉,如重新为贺龙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等等。这就说明,他敢于公开承认错误并予以补救,仍不失为一个历史伟人。

  今天,我们跟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摆事实、讲道理。正如鲁迅所言,辱骂并不是斗争。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是可以认识到事实的。第二,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心平气和。第三,敢于接触敏感问题。毛泽东的有些问题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回避毛泽东的功绩,专挑错误,企图抹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功绩。所以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必须要做到在认识、纠正毛泽东同志错误的同时,正确评价他。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时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严格来说,我们与其说是在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不如说是在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争取人民群众。我们工作的立足点不是将历史虚无主义者打倒,而是争取人心、争取民心。所以,在斗争中要采取以上三种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用事实说话,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讳。

  我从事毛泽东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对毛主席有很深的感情。不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尽管我们为他的晚年错误感到惋惜,但不能否定客观事实,而是要明白: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期探索时期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是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从历史的各个方面来考察,要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最终反映在毛泽东的身上,使他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错误。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