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来代替此前表述中使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来代替此前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
从上述资料来看,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演变,经历了自1990年到2002年的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0年李瑞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到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阐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第二个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第二阶段,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而发展的逻辑必然,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表述更加科学。
单纯从概念演变来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恢复了毛泽东对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分法,直接继承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来逐步代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在这种概念演变的背后,真正的动因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造性探索。
在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维护稳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意识形态领导权得到加强,自由主义思潮得到批判和抑制。但是,面对着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过多地依赖行政的力量进行“防”、“堵”,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的积极主动的文化创新不足,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影响力和广泛影响力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逐渐削弱。此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难以适应人民文化需求的发展。为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正是这种探索的理论成果。从概念内涵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又不尽一致。二者提出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更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更能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此外,“文化”这一概念具有更加广阔的包容性,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不断创新开拓了理论空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江泽民提出了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创新;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文化是综合国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等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论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具有的商品属性,都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保持理想性——“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先进文化”的概念。此后,江泽民又多次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并要求努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例如,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否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到党和国家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于21世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中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在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中,首次加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条。这一概括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的高度,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视。
“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党建学说的创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从“先进文化”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共产党自身文化建设上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先进文化”概念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规定性的补充概念。其特殊规定性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想性。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策略逐步趋于现实化,向大众文化逐步贴近,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那么,“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倾向于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的同时,依然坚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想性。
文化的理想性和现实性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难题。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想性来自于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学说,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性构想。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然高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能放弃其理想性。但是,在具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如何保持和发挥理想性,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是一个在激烈争议中出台的文件。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是否还把共产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写到文件中去。在此之前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坚持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坚持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发展。《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没有再延续十二大报告的提法,而是只提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然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消共产主义思想的提法之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获得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在共同理想尚未稳固形成的条件下,如果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单方面走向贴近世俗化文化需求、趋向灵活性策略的发展方向,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会逐渐丧失先进性。“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文化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关系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