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与中国工作重点的转移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程珂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邓小平是启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工作重点转移有关论述的考察,探讨中国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背景;并认为,这一考察对当今中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既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有益的。

  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毅然提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调整了国际战略,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启动。中美关系解冻,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加入联合国,并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外经贸改变了被封锁的局面。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在这条轨道上继续前进。外国政要和各种代表团不断访华,中国也派出各方人员出国考察学习。1978年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和中美决定正式建交,对中国来说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更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为国内建设提供了一个更稳定、更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1973~1975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6年后,一些国家虽停止了经济下滑,但总体上仍回升乏力,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国都在考虑开辟新的市场,以求摆脱经济困境。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希望同中国做生意,进行经济合作。1978年4月,李强访问西德,联邦经济部长狄特马说:只要中方肯接受,联邦德国经济部可以给中国提供不是4亿,而是40亿马克的贷款,政府愿意担保。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对方也提出向中国实行政府贷款问题。许多外国公司和商家希望中国同意他们来华投资办厂,或与中国共同开发资源。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更希望到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实业。总之,中外政治、经济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面临着一次发展机遇。

  同时,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格局没有改变,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矛盾斗争错综复杂。苏联趁美国力量削弱之际,在世界各地大举扩张。旷日持久的地区冲突,几乎都有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和操纵。中国边境地区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1978年4月,苏联在中苏边境进行了一次模拟中苏战争的军事演习。5月11日,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使馆,强烈抗议苏联飞机、军舰侵入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地区进行有组织的军事挑衅。在中国南部,进入1978年,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的反华排华行动不断升级,6月中国不得不开始与越南进行公开斗争。鉴于越南在反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1月间,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研究中越边境地区的形势,认为有必要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这个问题,决定进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国三北地区部队也进入紧急备战状态。

  如何看待战争的可能性,怎样认识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是关系中国战略全局的问题。19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复出工作。他密切地关注着国际形势。他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战争总要来的,没有什么持久和平。在外交方针上,他仍然坚持了“三个世界”、“一条线”战略。他强调,毛主席提出的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不仅是现在而且是今后很长一个时间指导我们外交路线的根据。三个世界划分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苏联是第一世界。这个确定是有充分根据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1.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2.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4.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5.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6. 张金才: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7.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9. 张金才: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的认识
    10.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对党的形象的树立和维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