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台政策与祖国统一大业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叶张瑜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7年9月12~18日,中共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政治报告专设一章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问题《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1页。。1998年5月11~13日,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采取积极步骤,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两岸政治谈判,早日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当前首先是进行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以解决正式谈判的议题、名义、地点等问题”。1998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第1版。2000年2月21日,《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发表,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台湾只有与祖国大陆统一才有前途和希望。200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第3版。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完成祖国统一正式确定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2000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第1版。2002年11月8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提法正式写入了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并进一步提出“三个可以谈”,即“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十六大政治报告突出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分量:“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十六大政治报告还首次将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指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4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等对台政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将台湾问题上升到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上,坚持反对“台独”成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004年11月19日,胡锦涛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曾提到:“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必须谨慎处理。”2004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第3版。2005年1月28日,贾庆林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利益。”2005年1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3月4日,胡锦涛就发展两岸关系发表了四点意见,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人要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十三亿中国人民坚决不答应。在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2005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2008年3月4日,胡锦涛再次强调:“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的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大祸害、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只有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才能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福祉”。“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2008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这说明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把坚决反对“台独”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原则与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位。贾庆林在2005年1月28日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的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位。2005年1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胡锦涛在“四点意见”中不仅重申了上述提法,还指出:“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2005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共同家园”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概念:“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这是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做出的正确判断。

  第三,发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思想,强调“以民为本”的对台政策。在“四点意见”中,胡锦涛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强调了对台政策中的“四个只要”原则:“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2005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这“四个只要”原则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发展为“三个凡是”:“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4页。十一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指出:“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作出的承诺,既不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蓄意干扰而有任何改变”2008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史上的伟大转折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市级行政建制的变化与原因
    5. 李正华:2003 年以来关于邓小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
    6.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7. 宋月红: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
    8. 12月18日
    9.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10. “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