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武市红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2页。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一、对农业体制形式的探索与思考——从赞成人民公社到提出“两个飞跃”重要思想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体制形式?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论述,参考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毛泽东提出要先集体化,后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的使用。……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432页。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人民公社就是这一认识的直接产物。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之一的邓小平,是持赞成态度的。认为人民公社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问题, 参见19588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他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公社是一个好的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发展生产。公社规模大,可以兴办小单位不能兴办的事业,如水利事业;将来通过公共积累的不断扩大,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向共产主义道路前进,避免农村出现两极分化。第三,可以稳定城市市场。 1964121日,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中央领导成员、总行政和财政委员会负责人阿卜杜拉希德·日拉伯时的谈话。在2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应该说,人民公社体制确实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期间,农村的公共积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经验教训,诸如“一大二公”体制导致的严重平均主义,影响和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于是,在改革初期,邓小平意识到:“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为摆脱困境,邓小平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突破“禁区”;鼓励生产大队、生产队,根据自己的条件思考问题;反复阐述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批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使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虽然,邓小平尚未对人民公社体制提出质疑,但他所发出的这些号召,直接冲击了人民公社所奉行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原则,为广大农民再次选择包产到户,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邓小平对人民公社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198199日,他在会见以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代表团时说,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公社制度问题,看来这个理想还是正确的,不过这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这个问题还在探索中。公社制度还是一个探索的问题。两年后,他明确提出:“我们过去的失误都是由于走得太快,就拿农村政策来说,过去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就是太快了点。其后,又由高级社进到人民公社,现在看来不是一个成功的试验。”同上书,第931页。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与我国农村目前很低的生产水平不相适应。”同上书,第909页。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党内外还有不少人对包产到户心有余悸,思想不通的时候,邓小平从中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最终选择了放弃人民公社体制。

  废除人民公社的中国广大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这种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有效地防止了土地私有化。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确保了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在这一体制下,八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加上随后国家基本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实践看,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在经历了十多年改革的实践以后,19903月,邓小平对农村体制形式的发展趋势又有了新的战略构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两个飞跃”思想,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经验的一个科学总结。这个思想为中国农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探索与思考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