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李成武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加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研究,探讨因应之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民族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上文所述的跨国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强权政治、极端宗教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等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例如2008年3月西藏拉萨发生的“3·14暴力事件”和2009年7月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已经明显带有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特征,尤其是“7·5事件”,显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即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暴力恐怖势力)互相勾结的结果。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民族问题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它既是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需。

  首先,必须显著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本,只有民族地区发展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富裕了,才能增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越容易被煽动起来从事激进甚至暴力的活动。目前我国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在民族地区,就极有可能和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因素结合起来,酿成更大和更严重的民族问题,威胁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其次,必须加强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们的制度设计、政策导向,都必须有利于强化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旦达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坚定认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就很难有可乘之机。当然,这种认同的达成也需要许多外部条件,比如强大的国家地位、国防力量、国民归属教育,等等。

  再次,密切关注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过程及其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因为民族过程既有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强大动力,也有可能成为导致民族分裂的破坏性力量。

  探讨新时期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继承和保护,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有待探索出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发展路子,而这些都是新世纪新时期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1.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4. 专家谈西藏人权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西藏人民的各项权利
    5. 北京学者解读西藏白皮书:梳理成就,坚持方向
    6. 宋月红: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
    7. 民族团结篇
    8. 国史研究:祖国观基础上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