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澳门回归10周年专题
和谐之美 绽放濠江
发布时间: 2009-12-20    作者:孙立极 王 尧 杜 榕    来源:国史网 2010-12-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年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盛世金莲灿然生光;

  十年了,妈阁庙不变的袅袅香火,玫瑰堂定期的天籁之音;

  十年了,娱乐场新添盏盏霓虹,老街道依旧朴素安静……

  回归祖国的澳门,政治开放民主,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则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包容与和谐。

  一国与两制 和谐统一

  2009年,澳门人称“双庆”年。12月的街头,大红标语随处可见——庆澳门回归十年,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

  入夜的澳门,30多家娱乐场,灯光辉煌,映亮濠江。两种制度下的澳门,生活方式依旧。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里相处在一起,‘一国两制’本身就是最大的和谐包容。”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主任白志健说。

  从伟大构想到生动实践,“爱国爱澳”是“一国”与“两制”最好的黏合剂——今年6月,澳门理工学院做过一份问卷调查,98%的市民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取得了成功,在第一核心价值中,大多数人选择了“爱国爱澳”。 

  澳门人热爱祖国,内地人感怀至深。2008年5月3日,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到澳门,小城万人空巷,迎接圣火。去年川震,澳门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并积极参与灾区重建。今年年初,澳门立法会高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法》。“保护国家,就是保护澳门、保护澳门居民。”澳门立法会主席刘焯华表示。

  澳门之于祖国,休戚与共;祖国之于澳门,则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中央政府对澳门不收一分税,不干预特区政府的事务。”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介绍,“而且,一旦澳门遇到困难,中央政府立刻伸出援手。”

  2003年,SARS重创澳门旅游业,中央政府适时推出“个人游”;每年都增加补充协议的CEPA,为澳门经济注入强心剂。2009年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澳门特区政府对澳门大学在横琴新校区实行管辖。

  “新校区是我们旧校区的20倍,建成后,我们学校学生将增至1万名。”澳门大学校长赵伟信心满满。

  回归后的澳门,还享受了伟大祖国的荣光。十年来,澳门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多位各国政要也先后访问澳门。外交部驻澳门公署特派员卢树民说,“回归前,这是难以想象的。” 

  澳门回归十年,中华民族以爱和包容,谱写一曲“一国两制”的和谐乐章。

  古老与现代 交相辉映

  澳门中区新埗头街34号,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店,去年多了一块崭新铜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木雕—澳门神像雕刻”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多年的老店“大昌”是承传商号,老板曾德衡喜气洋洋:“没有经济压力,国家对你有保证,人家对你有信心,工艺要做得更好。”

  历史,对于澳门,不是包袱或创伤,而是宝贵的资产。2005年7月15日,澳门25处历史建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妈阁庙、议事亭前地、大三巴……“历史城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游客可以轻松漫步400年历史。

  殊荣来之不易。澳门特区政府从2001年7月启动申请,历时4年,凝聚了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与澳门市民的心血和汗水。几年来,澳门文化局组织专家对澳门文化财产进行系统研究,充分发掘其价值。

  历史建筑被注入新生命——有着90多年历史的“德成按”,曾是澳门最大当铺,特区政府出资修复后,改为“典当业展示馆”、“文化会馆”;中式建筑卢家大屋修复后,成为民俗文化展演场;17世纪的古堡改为酒店露天餐厅……独特风情吸引游客目光。

  一边,古老楼宇焕发新生机;另一边,现代广厦拔地而起。高338米的旅游塔,俯瞰濠江;即将开幕的澳门科学馆,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填海2万平方米修建。

  一边是光怪陆离的现代广厦,一边是古意幽幽的中式亭院;一边是霓虹闪烁,一边是纯朴的老三轮车夫……澳门这些风景,风格迥异,却自在从容。

  位于氹仔岛的澳门大学,一墙之隔,便是娱乐场。年轻学子能安心读书吗?“我们生在澳门,早已习以为常。学校没有禁赌的纪律,但同学们对赌博没兴趣。”在澳门大学读了6年书,李巧云笑说:“我们倒是经常搭乘赌场的免费巴士。”

  传统与现代、喧嚣与宁静,交织出澳门的五光十色,也交织成澳门的独特风情。

  中华与欧陆 尊重融合

  进入澳门博物馆,触目是两尊石像。左侧,葡萄牙武士肃立执盾;右侧,秦将军俑威严仗剑。在他们身后,东西文明迤逦展开。

  澳门,自400多年前开埠,便华洋共处。回归十年,不同族群、多元文化,更在融合中展现新光彩。

  12月4日,一部献给澳门回归十周年的电影《奥戈》在北京首映。电影讲述,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土生葡人奥戈在留下还是离开的犹疑中,踏上赴葡萄牙的寻根问祖之旅。

  土生葡人,是指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与亚洲人通婚后生下的后裔。十年前,很多土生葡人曾如奥戈般彷徨。去葡国,还是留澳门?大律师欧安利所在的土生葡人社团“仁慈堂”,就此激烈讨论,最终他们和奥戈一样,决定留下。

  2004年,欧安利申请加入中国籍,原因之一是,“我们葡裔人信天主教,回归后,我们信教的传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完美的融合,必定融汇彼此所长。拥有熟悉葡语、葡国文化的人才,成为澳门的优势之一。2003年,中葡经贸合作论坛成立,莫桑比克、葡萄牙等葡语国家代表聚集一堂。这些国家遍布五大洲,既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也有超过2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且因各自地理位置,与中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互补性。

  中葡论坛秘书处常设澳门,作为承办城市,澳门拥有语言、文化优势;论坛由中央政府发起,提高了整个论坛的国际层级。据了解,中国与葡语国家今年1—8月贸易额达到533.79亿美元,提前实现了中葡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确定的2009年500亿美元的目标。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而不同”,回归后的澳门,更用生动实践,诠释出包容与融合的和谐之美。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0日。

    1. 澳门回归十年的“变”与“不变”
    2.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述论
    4. 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改革社会全能政府
    5. 近年来社会建设的新变化
    6. 深圳改革,需要激活社会建设
    7. 社会组织建设应实现科学崛起
    8. 培养“两型意识” 建设两型社会
    9. 邱运华:政治要改革,但社会建设更迫切
    10. 社会建设如何定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