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中国边海防标志正式启用。
标志虽小,寓意深远。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为边海防专门设计出台一个标志,更加凸显其重要战略地位作用。
边海防,国家安危之所系;边海防,军队使命之所指。
回望人类社会历史,放眼世界各国版图,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地域作为其存在和活动空间,并以国界彼此区分。既有国家,必有边关。边海防既是标定一个国家历史存在的“轮廓”,也是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的“红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边海防建设科学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我国边海防更加巩固、边海疆愈发繁荣,为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边关新闻中的诸多变化——
尽展边海防科学发展的“时代品质”
国庆前夕,广西军区某边防团竹山港哨所官兵外出巡逻,手中多了个状似冲锋枪的便携式空间信号处理器。只见排长黎胜将处理器通过电脑与边境管控指挥控制系统联通后,屏幕上除了显示陆地边境态势图外,还有防区海上态势图和空情态势图。
从一幅图到三幅图,边防连执勤观天察海,陆海空情全方位掌控;从掌控看得见的风吹草动,到掌管无形空间的电磁信号,边海防管控向动态、实时、立体转变。
竹山港哨所官兵执勤变化是我军边海防部队管控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变化,是展现10年来边海防建设成就最生动的关键词。
——变化,有代与代的更替,变化的幅度令人赞叹。“黑河好八连”四级军士长丁玉才刚入伍时,连队装备的是第一代俄制摩托雪橇,后来又引进了“暴风雪”牌摩托雪橇、“大森林”牌摩托雪橇,再到速度快、性能强、保暖性好的国产“极地狼”摩托雪橇,从“雪上飞”到陆地冰雪“两栖飞”,四代雪橇的变迁尽显边关执勤手段进步。
第三代海水净化设备落户西沙永兴岛,第三代高脚屋“礁堡”矗立礁盘,第五代营房在神仙湾哨卡落成……换代成为高频词,折射的是边关科学发展的铿锵步伐。
——变化,有挥别过去的从容,变化的质量引人注目。2007年9月,本报刊登的一组图片让人过目难忘:一排筷头粗的钢丝从哨所破旧的铁皮屋顶垂下,整齐地在离地面10厘米的位置挂起一块块上百斤的大石块,就像一座座“石锚”。
这是驻守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无名湖哨所官兵对抗大风的“发明”。如今,记者连线哨所得知,房顶悬石的奇观早已成为过去,官兵住进石墙玻璃窗的新营房。
挥别一个个“边关奇闻”渐行渐远的背影,迎来的是边海防科学发展的春天:随着一条条道路通向哨所,“陆地孤岛”渐成历史名词;随着“四防”菜地落成,南沙官兵背土种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随着新制供氧设施落户神仙湾哨卡,“吃饭比赛”光荣下岗。
——变化,有从无到有的填补,变化的亮点层出不穷。记者电话连线驻守雪域孤岛的“墨脱戍边模范营”,卫生所所长亓三彭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小小卫生所里,聚集了全军300多家医院的专家!”
此言不虚。随着该营卫生所联通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只需登录网站进入远程会诊客户端,就可以申请远程会诊服务。从电报会诊到电话会诊,再到远程网络会诊,边防官兵“保障清单”中的新亮点层出不穷。
一个个新变化,腾起边海防建设奔涌向前的浪花,折射出太阳五彩斑斓的光芒。细细品味,变化质量更高了,变化速度更快了,变化推进面更广了……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品质”。
以人为本的暖心细节——
传递边海防科学发展的“内在温度”
初秋,在阿里高原驻训的新疆军区“进藏先遣英雄连”官兵来到当年先遣连前线总指挥、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烈士墓碑前,用一封特殊“回信”祭奠先烈。
61年前,李狄三率全连官兵克服艰难困苦,以牺牲63人的沉痛代价,把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临终前,他给先遣连干部写了最后一封信:
“……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送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衣服烂得很厉害……”
“股长您好,我们来看您了。您牵挂的炊事班衣服不再破烂,炊事员配上了新式炊事服,连队网络联到了班,氧气通到了床头……”
一封回信慰英烈,道不尽边关新发展。记者从总部有关部门获悉,近10年来全军投入数十亿元用于边海防部队后勤设施配套建设,大大改善了边防官兵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照明难、吃菜难、就医难。
春晖万里沐边关。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四总部推出了增加基层干部和边海防官兵岗位津贴、调整执行边境巡逻任务人员伙食补助标准、调整边海防干部和士官家属随军政策等一系列改善提高边海防官兵工作与生活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
暖流的流向——士兵心坎,暖流的流量——持续不断,暖流的温度——融冰化雪。
这是一个暖心的细节:在新一批南沙岛礁补给物资中,出现了隔音罩等降噪音设备。南海舰队有关部门专门组织攻关开发了这些设备,让守礁官兵每晚都能做个好梦。
这是一个动人的时刻:随着崇左军分区一批新增随军家属搬入新房,四级军士长潘垣育结束了一家三口的分居生活,家属随军新政策搭起一座团圆的幸福桥。
这是一个放心的托付:某边防团军医周世双把孩子送到哈尔滨“军人子女专科学校”,“学习辅导、教育管理、食宿保障”三位一体服务,让戍边人后顾无忧。
哨所万里,情在咫尺。最缺氧的哨所,关爱的气息却最浓;最遥远的岛礁,牵挂的目光却最多;最艰苦的雷达站,建设的标准却最高。贺兰故垒无言,边塞戍楼为证,边海防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温度”,融化帕米尔千年冰川、昆仑山万年积雪,化作幸福暖流,醉人心田。
出色履行日益拓展的使命——
彰显边海防科学发展的持续活力
西北边关,秋风起,雁南归。
一些被称为“候鸟哨所”的季节性哨所,却没有像往年一样“迁徙”。新疆军区根据近年来边境地区人员活动增加、边情更加复杂的实际,决定把部分“候鸟哨所”变成“留鸟哨所”,加强边境管控。
哨所驻防的变化是边海防管控职能拓展的一个缩影。新形势下,边海防管控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从以陆疆为核心的平面边疆理念向陆海空天电等立体边疆理念转变,从维护传统安全向维护传统安全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服从服务于军事需要向服务于军事斗争和经济建设需要转变。
管控需要延伸到哪里,戍边人的使命就拓展到哪里。10年来,一项项新探索为边关长城嵌入新砖石、注入新活力,持续推动管控能力提升——
使命,向深度联防推进:西南边陲,军地8家管边单位实现一网牵。西双版纳军分区联合各涉边单位,构建了各成员单位纵向联通、横向衔接的立体联防网络,实现了对边境地区的联管联控、联防联查。
使命,向力量融合发展:黄海前哨,军地20多家涉海单位攥指成拳。辽宁省军区某要塞区协调20多家涉海单位成立黄渤海首家海防协作区,实现军地联合、统筹资源、信息共享、联勤联动,“蓝色国门”筑起钢铁堡垒。
使命,向国际合作拓展:西北边境,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边防官兵边境巡逻“肩并肩”。双方边防机关探索总结出联合踏边、联合巡逻、联合搜索等10余种合作方式,探索边境管控由单边管控向双边合作管控转变。
在巍巍国门前、神圣界碑下、万顷碧波间、遥遥蓝天上,一代代戍边人使命拓展的脚印化作主权的“印章”,描绘出祖国版图的壮丽“金边”,《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近年来,人民解放军边海防部队按照强边固防、睦邻友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要求,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与邻国签订的协定协议,坚持搞好战备执勤,严密防范各类入侵、蚕食和越境渗透破坏活动,及时制止违反边海防政策法规和改变国界线现状的行为,有效维护边境沿海地区和管辖海域的安全稳定。”
今年“八一”建军节,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空军甘巴拉雷达站,开启异地远程控制值勤新模式。“云端哨位”下山、管控效益提高,但一代代雷达兵形成的“甘愿吃苦,无私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永不褪色,激励着新一代雷达兵忠诚守望祖国蓝天。
放眼万里边关,无论使命如何拓展、条件怎样改变,边海防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大环境不会变,戍边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不会变,“不把领土守小了,不把主权守丢了”的庄严承诺不会变。
“喀喇昆仑精神”“胡杨哨兵精神”“南沙精神”“甘巴拉精神”……一代代戍边人用奉献树起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熠熠生辉,成为激励戍边斗志、守护祖国万里边关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