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国防军事
装备建设,伴信息化车轮奔驰——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十三
发布时间: 2013-07-02    作者:    来源:解放军报 2013-07-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入列。这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航母时代。

  同一时刻,我军武器装备领域众多新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亚丁湾,劈波斩浪,国产新型驱逐舰为世界各国过往商船护航;

  云贵高原,鹰击长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驾驶国产新型战机带弹起飞,挑战高原禁区;

  西北戈壁,沙尘漫卷,第二炮兵某旅“长剑”出鞘,直刺苍穹;

  岭南大地,铁流滚滚,一场信息化联合作战装备动员演练全面上演……

  所有这些场景传递着同样一个信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武器装备建设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车轮奔驰前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中国创造”,铸就国防安全“盾牌”

  依托自主创新,三军装备体系结构日益优化,新装备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过去10年,我军装备建设领域最波澜壮阔、最激荡人心的画卷,莫过于2009年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的宏大场面——

  十里长安街,滚滚铁流,回响着雷霆万钧的中国力量;巍巍天安门,战鹰掠过,轰鸣出恢宏壮丽的东方复兴“乐章”……

  这一幕,让国人振奋——空警-2000、歼-10、东风战略导弹、99型主战坦克、无人机……这次阅兵展示的所有信息化先进武器装备,均贴着“中国创造”的标签。

  这一幕,让世界震撼——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此次中国阅兵展出的装备,对军事专家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它们的首次公开亮相,仍然让许多人震撼得动弹不得。”

  同一年的早些时候,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在黄海举行海上大阅兵,已经让世界震撼了一次。

  “当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时候,中国的木质鱼雷快艇才刚刚锯开第一根圆木。”如此刻薄的调侃,曾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

  如今,国际军事观察家则这样评价:“中国海军近10年的发展,超过以前半个世纪。”

  其实,岂止是海军!刚刚过去的10年,可以说是我军装备建设发展的金色年轮。

  中国国防白皮书拟制工作专家组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如是评价:过去10年,我军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装备建设的战略支点,大力推动武器装备建设的自主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之路。

  “中国创造”,铸就国防安全“盾牌”。如今,环顾三军演兵场,新装备已成为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空军航空兵某团歼击机编队、轰炸机编队在空警-2000预警机率领下,飞向远海高天。有媒体发表评论称,被誉为“争气机”的 “空警-2000”正在改变整个中国空军训练作战方式。

  ——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千里机动,发射国产新型导弹,基本实现了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天候突击。外电热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完成了从“山沟里的部队”到“车轮上的部队”的全面转型。

  ——海军“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两度横跨印度洋,巡弋亚丁湾,挺进地中海,远洋护航时间长达347天,占其下水服役时间的一半。

  ——陆军某炮兵团驾驭列装刚刚一年的新型远程火箭炮,穿越“电磁丛林”,实施精确攻击,打出了“满堂红”……

  点击中国军网,输入关键词“新装备”,搜索到的精彩答案还有长长一串。

  细细回味,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自主创新,让中国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

  信息“织网”,装备保障体系高效便捷

  一网联三军,远程立体保障网络覆盖全疆域全任务,装备保障模式发生历史性变化

  今年夏天,对于新疆军区某部高工王宏来说,心情格外舒坦。

  以往,趁着夏天难得的好天气,他必定要和战友一起到高原边防一线对武器装备进行“巡诊”,爬雪山、闯戈壁,一趟下来要奔波好几千公里。

  如今,王宏只需到军区装备远程支援中心值班,坐镇网上平台,就可“日行千里”——无论是雪山之巅的神仙湾哨卡,还是遥远的什布奇边防连,装备有了技术问题,他都能做到“随叫随到”。

  这位常年奋战在边防装备保障一线的“老黄牛”迎来幸福日子,得益于新疆军区装备信息化远程网络保障体系的建立,折射出的则是我军装备保障发展的时代变迁。

  过去10年,信息技术不仅加速了高新武器装备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武器装备保障模式。全军部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主动作为,大胆创新,构建起纵横交错、功能强大的武器装备远程立体保障网络。

  从传统的粗放型保障向集约型保障转变,从分散保障向诸军兵种一体化保障转变,从军队自我保障向军民一体化保障转变。随着信息网络保障“高速路”的建成,三军部队装备保障变得快捷高效——

  八闽大地,全军首个三军通用通信装备联修基地投入运行,先进的维修网络平台能完成120余种新装备维修任务,保障对象涵盖了闽浙地区所有陆海空和第二炮兵部队;

  西北大漠,空军某飞行训练基地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综合集成,将飞行装备保障模式从“各自为战”变为“一网调控”;

  亚丁湾海域,护航编队与万里之外的北京海军装备远程支援中心实时保持着“热线联系”,战舰游弋在哪里,他们就保障到哪里……

  一网联三军,天涯若比邻。如今,无论是辽阔的天空,还是遥远的大洋;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密林,我军装备保障网络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全疆域、全任务覆盖。

  新技术带来新手段,新手段带来新境界。前不久,一场装备保障演练在南京军区拉开帷幕。此役,参演部队运用“装备保障感知系统”,保障感知“触角”延伸至每个单装,战场装备受损、抢修、补充,中军帐都能够精确同步感知。

  对此,有关专家意味深长地评价:未来战场,保障资源一枪一弹、一人一车实现精确调配,这次演练开启了我军装备保障机制更为深刻的一次变革!

  步履铿锵,新装备人才方阵快速崛起

  从昔日“装备等人才”到今朝“人才等装备”,信息化人才与新装备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007年,北京大学学子高明携笔从戎,服役第二炮兵某旅,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5年后的今天,同样在第二炮兵部队,同样在导弹发射场上,同样来自地方大学,女兵蔚霞演绎着更“牛”的青春军旅,成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个女子发射架指挥长。

  完成这一军旅角色“巨变”,女兵蔚霞仅仅用了3年时间。

  10年来,第二炮兵围绕装备信息化建设转型,加大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对各级官兵进行能力持续培养和科学挖潜,大大缩短了装备人才成长的周期。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导弹发射营长、连长已基本实现本科化,80%以上的士官接受过2次以上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炮兵装备人才队伍的可喜变化,是反映10年来全军上下狠抓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窗口”。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驾驭装备的人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军装备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必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装备人才队伍,战斗力水平才能产生新的飞跃。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首先是人的转变。”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张露说,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提出军队人才建设战略工程,科学筹划精心培养,将装备人才培养有效与武器装备建设融为一体。

  据统计,10年来,仅空军装备部就为飞行部队装备维修一线培养输送新型机务人才数万名。

  有了人才的强力支撑,三军部队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北海舰队某快艇支队仅用3年时间,便完成了新型导弹快艇“从零起步”到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的跨越;

  广空某导弹旅接装国产新型防空导弹半年后执行高原作战试验任务,取得8发8中的佳绩……

  对于这些“新闻”,英国BBC中文网如此分析:中国军队的人才培养和武器研制结合的密切程度令人惊讶。中国军队近年有一个口号叫:“没装备能训练,有装备能打仗。”也就是说,在新武器还没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时,训练就已经展开,操控新武器的技术人员就已经在培养,一旦新武器批量装备部队,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超前谋划,超常培养,10年“树”人,根深叶茂——

  从昔日“装备等人才”到今朝“人才等装备”,10年间我军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完成了历史性转变,与信息化新装备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一个从基层到尖端的装备保障人才方阵已经快速崛起!(记者 柳刚)

    1.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提升与基本经验
    2. 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述论
    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 用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中国发展
    5. 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快速崛起——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四
    6. 邓小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贡献
    7. 梁光烈: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8. 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
    9. 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