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贾康:“十六大”以来财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 2012-08-28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核心提示】十六大以来,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方面,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增强,财政职能和支出保障范围进行了调整优化。财政工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公共支出功能,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需要。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2020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这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衔接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总体战略目标。2003年至今,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完善与深化阶段,酝酿着新突破、新举措。
  制度创新与改革
  十六大以来,财政体制基本框架改革主要取得了两方面进展:一是推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总结借鉴了浙江省实行多年的“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经验,并开始实施。取消农业税后,安徽实行了“乡财乡用县管”的改革试验,并在大部分省份得到推广。“省直管县”和“乡财乡用县管”这两项改革有助于减少省以下的财政层级,有望成为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的“减少行政层级”在实际操作中的切入点。二是自2005年起,国家对县乡创新实行“三奖一补”的财政奖补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改进了转移支付方面的制度。
  十六大以来的税收制度改革是一种结构性、渐进式的调整。具体而言,调整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转向农村综合改革阶段。二是增值税转型稳步推进。三是所得税改革迈出新步伐。四是研究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的财税政策,积极调整并完善资源税政策。五是于2011年在上海、重庆两地启动住房保有环节税收改革试点工作。六是实施营业税转为增值税改革。七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于2009年的宏观调控中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有选择地降低、减收税负等。八是于2004年相继颁布实施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批法规,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征管规范性,促进税收收入持续大幅增长。
  十六大以来,在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与企业关系方面,国务院于2007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这对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及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公共财政框架下复式预算体系建设的重要进步。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统一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定为25%,并进一步统一了税前扣除标准和优惠条款。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所得税首次实现“一税同企”,标志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08年后,在中央级国有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下,实施了国有大型企业上交国库一定比例年度资产收益制度。
  民生财政为人民
  十六大以来,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方面,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增强,财政职能和支出保障范围进行了调整优化。财政工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公共支出功能,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需要。2010年起,财政大力支持“新医改”,计划在几年内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2011年以来,配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新政和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财政支出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2012年,本届政府将兑现承诺目标,即年度政府教育支出投入达到当年GDP的4%。
  十六大以来,在财政管理改革方面,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财政运行日益规范。具体而言,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点:一是在实行“乡财乡用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中细化工作流程,抓好基础、基层管理。二是不断规范预算管理,基本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机制。同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三是预算信息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四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考评,开拓绩效目标管理、第三方评价、全程绩效监督、重点项目绩效预算等创新方式。五是财政监督机制已逐步健全。六是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目前,已成功开发并应用了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等电子业务系统,并建立了预算编制、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工资发放等基础数据库。七是加强以战略对话和政策协作为中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看,十六大以来,财政宏观调控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单一手段向组合工具调控转变;由以企业和个人为具体调控对象向以市场变量为调控对象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适应不同经济运行形态需要的财政宏观调控系统。财政管理改革以进一步构建主要特征是“民生财政”的公共财政为主线,贯彻服务全局的宗旨,努力推进制度建设。公共财政的核心,就是利用纳税人的钱和相应财税政策,优化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的公共资源配置问题,为全体国民谋福利。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链接
  中国经济十年大事记(2003—2012)
  2003
  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1—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想,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2004
  私有财产受宪法保护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2005
  农业税减免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2006
  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007
  《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8
  扩大内需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抵御全球经济下滑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根据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实施这些措施,国家约需投资4万亿元。
  2009
  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10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
  2010
  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第二、三季度GDP规模连续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关专家甚至预计2024年中国将成世界最大经济体。
  2011
  城市化率超过50% 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聚集在城市的人口超过了散居在农村的人口。相应的,中国治理的路径亦将产生变革——城市中国将彻底改变中国原来农村国家、农民国家的概念。
  2012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孙三百/整理)
    1. 十六大以来“三公开”工作综述:公开赢取信任
    2. 十六大以来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
    3. 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成就综述
    4. 精神支柱更挺立——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成就综述
    5. 人人共建 人人共享——十六大以来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述评
    6. 十六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经济总量实现跨越
    7.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系列述评
    8.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
    9.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述评
    10. 论十六大以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