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将以人为本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发布时间: 2010-10-14    作者:沈宝祥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提出以人为本,是邓小平以后在基本理论层次上最重要的推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认为,应当将以人为本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明了以人为本的含义。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目标要求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又进了一步。本质论归结为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则既强调共同富裕,又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明,社会主义就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概括起来就是两条,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以人为本同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与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实质区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提出以后,立即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并迅速为他们理解和掌握,成为鼓舞和指引他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思想武器。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来看,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并非易事。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十七大很重要的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

  观察我们的现实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人与物的关系  

  这个问题集中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解决好。在苏联,发生过为生产而生产的问题。在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生产而生产的问题也很突出,片面追求高指标,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需要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把人民生活搞得很苦。1979年,曾经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总结了为重工业而重工业的教训,对当时的经济调整,主要是压缩长线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急需的短线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个讨论遇到很大的阻力,问题解决得很不彻底。进入历史新时期,在现代化建设中,又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唯GDP”现象。一些地方在建设中,热衷于搞大项目,片面追求 GDP的增长,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而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忽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以物为本的境地。民生问题突出,与此不无关系。

  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建设必须有较快的速度。但是,要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更不能搞“唯GDP”。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要注意落脚点。

    1. 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
    2. 任理轩: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
    3.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5.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6. 高瞻远瞩 历久弥新
    7.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8.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
    9. 裘斌:近十五年来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述评
    10.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革命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