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
发布时间: 2010-10-08    作者:逄先知    来源:红岩春秋 2010-10-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关于生产和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生产和生活必须兼顾,重点放在生产上。这就是说: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反对只顾生产、不顾人民生活的偏向;又反对脱离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对生活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涉及积累和消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人民当前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历来反对忽视人民生活的偏向,反对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1956年4月,他在听取李富春汇报“二五”计划时曾指出:“现在的危险是忽视个人利益。如果不注意个人收入问题,就可能犯大错误。”话说得这样尖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后来,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中的“节约和人民生活”一节时,又专门写了一个批语,说“改善生活问题讲得不够”。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一贯倡导节约的,但他同时又认为,只讲节约不讲消费不行,还要鼓励消费,这样既利于民生,又利于发展经济。1965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接见华东局书记处成员。江华说:今年讲过革命化春节,没有人买肉。毛泽东说:“要生产,也要消费。讲节约,结果猪肉没人吃,花布无人买,东西卖不出去,节约节得先念不好过。猪肉有人要,农民才会养猪。”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同物价贵有关系,物价贵得没有道理。他主张薄利多销,货物多就要卖得便宜些。这样既惠及老百姓,又能使国家增加积累。他还主张,生产资料的利润要低一些,于国于民都有利。他说:“生产资料利润低一些,不收周转税,这是两件大事情,影响整个人民生活。这样做的结果,初看起来,国家财政收入似乎要减少一些,但是基本建设多搞了,生产也发展了,结果利润会更大。基本建设发展了,工人也增加了,消费性的、服务性的市场也扩大了。”
  1958年冬“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发现各地出现了只顾生产、不顾群众生活的情况,从11月14日到25日的12天内,连续发出3个指示加以纠正,要求全党严重注意这个问题,做到生产、生活同时并重。第一个指示说: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带全国性的问题,注意工作,忽视生活,必须立即引起全党各级负责同志首先是省、地、县三级的负责同志的注意。方针是:工作生活同时并重。第二个指示说: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好,生活好,孩子带得好,这就是我们的口号。第三个指示中,指出对人民生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缺少关心、注意不足、照顾不周,同我们对工作任务提得过重密切相关。“千钧重担压下去,县乡干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干,少干一点就被叫做‘右倾’,把人们的心思引到片面性上去了,顾了生产,忘了生活。解决办法:(一)任务不要提得太重,不要超过群众精力负担的可能性,要为群众留点余地;(二)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这是毛泽东当时纠“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思想内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民实行义务交售制,用以积累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把农民挖得很苦。鉴于这样的教训,毛泽东带总结性地指出:“建设了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避免苏联的错误,做到既建立了重工业,又不丢掉人民?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心里还不是很踏实的。他在1957年1月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表示了这个担心。他说:“苏联付的代价相当大,人民束紧裤带。他们是有了重工业,丧失了人民。我们是不是可以又有重工业,又得了人民?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后来在“大跃进”中还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实行过高的积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生产也遭到很大损失。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一些领导人头脑开始有些发热,又想大干快上。毛泽东比较冷静。他及时地提醒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做)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周恩来把毛泽东讲的这些内容,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对“大跃进”的教训,毛泽东是刻骨铭心的,痛定思痛。他告诫说:“这些教训都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永远不要忘记。”

  毛泽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或者叫“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全国解放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我们党对国民党时代的旧工作人员,全部包下来,大家都有饭吃,这对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举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强调地提出来,有着重大意义。所谓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全国几亿人而不只是对部分人的统筹兼顾。毛泽东列举了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要求对这些问题都要从全国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实行这个方针,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正如毛泽东所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一个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行这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当时我们国家实行低工资、低物价、高就业的政策。生活虽不富裕,但都有饭吃,社会也比较稳定。这是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方针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国家还穷,生产力水平也低,国家要花很多钱搞建设,就需要大量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民生活一下子改善很多,是不切实际的。毛泽东说:“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是渐进的,支票不可开得过多。过高的要求和暂时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反复地解释。”应当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有时为了国家建设,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还暂时需要牺牲一些当前的利益,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人民的当前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但是重点应当放在长远利益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前利益必须同长远利益相结合,而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因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的根本的、最大的利益。
  问题还是回到生产和生活两者的关系上。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是基础,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诚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生产、生活两者必须兼顾,而重点要放在生产上。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