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 2010-04-25    作者:章建敏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一,从发展的价值目的层面看,以人为本所强调的是发展为了人民。价值反映着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效用关系,在本质上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发展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目的理应是价值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它把是否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作为根本目的,从而引导和规范着发展实践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有效地超越和纠正了传统发展模式中以物为本的价值偏失。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发展的价值必须集中体现在是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在发展的价值目的层面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所领导的发展实践及其价值目的必然是为了造福人民。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价值满足,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当前,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全面性的新特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要突出民生工程,以保民生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保障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需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二,从发展的价值创造层面看,以人为本意味着发展依靠人民。价值创造是价值主体对客体进行实践性改造的过程,是价值主体赋予客体以价值意义和属性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它在本质上反映着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目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发展的价值创造主体和动力。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发展的价值创造必然依赖于发展的价值主体。作为价值客体的发展和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大众之间构成了相互统一的价值关系,一方面,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发展的价值属性不是自动生成的,它在本质上取决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和创造,是价值主体内在本质力量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创造和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又呈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在发展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从发展的价值享有层面看,以人为本所追求的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价值属性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每个社会个体都是发展价值创造的主体,担负着发展价值创造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每个社会个体都应当享有发展价值的成果,拥有分享发展价值的权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的成果只有让人民共同享有,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发展、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发展的价值才能不断增大。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重要价值追求就是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民性、真实性和普遍性,确保发展的价值满足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克服各种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利益对立的弊端。关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让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责任和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党的执政实践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发展的价值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第四,从发展的价值评判层面看,以人为本所表达的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价值的最终评价者。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衡量发展的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价值评价是衡量和检验价值客体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评价反映着价值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对客体价值属性的意义确定。发展的价值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价值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发展价值的评价主体应当也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是发展价值的评判主体,科学发展观落实得怎么样,发展的现实成效如何,关键是看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程度,看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看人民群众自由发展和素质提高的程度。人民群众的价值评判是发展成效的晴雨表,人民群众对发展价值的感受最深刻,体会最直接,评价最客观。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1.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 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
    4.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5.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 科学发展观理应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7.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中国国家安全观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变迁研究
    9. 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
    10.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