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文化软实力和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 2009-11-27    作者:陈学明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研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说: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总和,那么文化的实质就是生活方式。考察一个特定的社会究竟有多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考察一个社会文化究竟能展现出多大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要探究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意向和生活方式如何。隐藏在生活方式背后的生活境界、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直接显示着“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类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的人们基本上是在以下五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生活:一是消费主义,即把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生活的宗旨;二是享乐主义,追求通过感官刺激及时行乐;三是现实主义,只关注眼前的切身利益,告别崇高和理想;四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五是科学主义,把人类的命运寄托在科学的发展上,在科学面前完全放弃人类的主动权。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是否应当继续在这五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生活,是否应当继续坚持这种特征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一方面,实际上这种在消费主义等的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使人日益陷入异化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地球绝不允许这样的生活方式再继续下去,地球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它的资源和能源都是有限的,人类要在这个家园继续生存下去,就不能突破它的生态容量的底线。

  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需要求助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构建新的生活状态。首先要从改变对劳动的态度开始,不是将劳动视为一种手段,而是使劳动成为目的本身,从而在劳动中获取最大的快乐。第二,如何对待消费。必须分清“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不仅要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美感。第三,如何对待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多不等于我们的享受和快乐也随之增长,休闲不是打发时间,休闲要有文化的含量。当我们真正能享受到休闲所给予我们的快乐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时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更深层次是“如何生活”。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本身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其核心正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我们不但能找到发展的正确道路、人的存在的正确道路,而且能创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那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 把文化软实力的“硬道理”讲深讲透讲实
    2. 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 孙兰英: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4. 孙丹:论文化软实力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5. 文化软实力要有“硬度”
    6. 习近平的“文化软实力”观
    7.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项艰巨任务
    8. 韩方明:文化软实力是2014年中国的新关键词
    9.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10.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近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