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并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进入新世纪,“中国模式”更是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看,不同学者对“中国模式”概念的界定颇有差异,这种概念界定上的差异又进一步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讨论“中国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先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界定。
“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到底是何时提出来的?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提出来的。2004年5月,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雷默的一篇论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该文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
其实,在雷默提出“中国模式”之前,国外早就在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通过对这些说法不一的“中国模式”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模式”并不是进入新世纪才提出来的概念,它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在国际主流媒体上,雷默绝不是提出“中国模式”的第一人,而是“北京共识”的首创者。但需要承认的是,雷默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这也许是国内学者认为雷默是“中国模式”的发明者的重要原因。
第二,从国外学者及政要的论述来看,他们使用“模式”这个概念比较随意。在讨论“中国模式”的同时,国外学者还使用了“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等概念。此外,“毛泽东模式”、“东欧模式”、“苏联模式”、“日本模式”、“印度模式”、“亚洲‘四小龙'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等概念也在经常使用。“模式”这个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内涵,有时指“发展道路”,有时指具体的方针政策。
第三,20世纪最后20年国外学者讨论“中国模式”时,多指中国改革开放模式,尤其是指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绝大多数学者政要是从经济的层面来概括“中国模式”的,很少涉及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已经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参与这种讨论的人员也来自方方面面。这是“中国模式”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的原因。
第四,近年来,“中国模式”之所以被国际社会热炒,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逐步扩大;三是西方发展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中国模式”正好显示出比较优势;四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担心欧美发展模式被超越,从而失去主导地位;五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模式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以便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