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中国学者反对西方“中国模式”论
发布时间: 2009-11-20    作者:熊争艳    来源:新华网 2009-11-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学者19日在北京表示,在评论中国发展道路时,国际社会使用的“中国模式”提法不符合事实。

  在当日举行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说,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我赞成用“中国特色”,而不是“中国模式”。

  西方的“中国模式”提法,源于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识”。这种提法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等特点。

  “其实,‘北京共识’一词不是北京提出的,‘中国模式’也不是中国提出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模式”一词有示范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意,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中国案例”来表述中国的发展。

  李君如说,我们强调“中国特色”,而非“中国模式”,因为“模式”有表率之嫌,有推销之嫌,我们的探索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破解中国难题的探索,而不是要向国外推销或输出我们的“模式”。

  赵启正也认为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他说,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浪潮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赵启正说,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完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李君如指出:“国际社会不要因为中国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就作出过度反应。我主张实事求是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的体制特色,而不是炒作‘中国模式’。”

    1. 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发展道路
    2. 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
    3. “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4. 中国发展之路决不是西方翻版
    5. 中国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6. 从邓小平改革观看中国发展道路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发展道路创新
    8.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发展道路的三次伟大转变
    9.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0. “中国道路”任重而道远--专访王缉思教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