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之我见
发布时间: 2010-06-17    作者:俞 邃    来源:《红旗文稿》 2010-06-17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凸显,国际舆论出于不同动机,一再出现关于中国模式的热议。焦点是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该不该宣扬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是不是一回事?为便于讨论,这里简要地归纳一下有关观点。

  其一,中国模式既融入国际社会,又不依附西方;既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因素,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既促进顺势的发展,又显示逆势的承受力。中国模式的精髓是政府强力参与经济,集中财力办大事。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但相对于千疮百孔的西方国家,实力仍将相对增强。这场危机使中国在全球金融框架的重构中获得足够话语权。中国模式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吸引力,而且受到了西方的羡慕,具有全球吸引力。

  其二,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上述政治传统不仅使中国在历史上保持长期统一、稳定与先进,而且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

  其三,中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几十年乃至一百年才能走过的道路。中国模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表明,世界上不是只有西方的自由经济制度和议会民主制度才行得通。中国模式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在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

  其四,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中国社会存在众多矛盾,发展将面临瓶颈,其中包括贫富不均、贪污腐败、社会矛盾凸显,也加剧了上述矛盾。中国如何面对这些困惑,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应对来自外部的许多干扰,将成为中国面临的艰巨挑战。

  也有媒体是把中国模式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翻版来谈论,如有人指出,中国是在一片“威胁”和“围堵”声中崛起的。笔者的看法是:

  其一,邓小平多次讲过“模式”问题。他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邓小平文选》第3卷261页)“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同上292页)“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同上229页)所以,不能因为顾虑有人别有用心地渲染中国模式,就压根儿否认中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诸多复杂原因,曾经学习苏联模式;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造,初步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既改造曾经效法的苏联模式,又借鉴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成果,而取得的带有独创性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探索与形成过程中的模式,一种立足于实践而逐渐上升到理论,并使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一种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的模式,一种大方向明确但也还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的模式。

  其三,承认是一种“模式”,不等于就要他人效法。中国模式在世界上受重视、被借鉴,并不是中国有意推销。这其实属于“中国机遇论”的内涵。中国模式不等于“北京共识”,宣扬北京共识是夸大其词,如同夸大华盛顿共识一样,是有害的。鉴于中国模式的探索性和不成熟性,中国常见的是“中国发展道路”之类的表述。发展道路指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发展模式指的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政治结构,两者是有差别的。有人主张把中国发展模式称作中国案例。“案例”的概念模糊,值得商榷。在谈及中国发展模式时,还是要坦然面对,不必躲躲闪闪。

  其四,当今世界的多样性包含着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国的发展模式,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开放性),有优势也有缺陷。模式既不会一成不变,也不能一蹴而就。模式的有效性,在比较中相对地存在。经济效益是衡量模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惟一依据。发展模式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与外在的借鉴性或者说互动性。国际金融危机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无例外地浮出水面。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发展模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道路或曰发展模式的影响,势必与日俱增。

  (作者: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1. “中国模式”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经验
    2. 徐崇温:对“中国模式”,有四个误解
    3. “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
    4. 中国学者反对西方“中国模式”论
    5. “一带一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6. 中国改革开放新版图 四大自贸区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7. 以历史为坐标解读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8.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 “2.0时代”
    9. “中国改革开放史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10. 中国改革开放新版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