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09-12-02    作者:施芝鸿    来源:国史网 2009-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60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塑造了新中国团结进步、焕然一新的国家形象。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的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话语系统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能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先进文明成果。但是,完成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根本上说,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必须“独立自主地搞建设”。邓小平、江泽民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主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依靠扩大国内需求、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推进我国的发展。

  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只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中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和创造。毛泽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强调指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缺乏经验等原因,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吃过苦头,付出过沉重代价。错误和挫折使我们懂得了应当和怎样独立自主地寻找中国自己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模式。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压力挑战,都不能有丝毫屈服。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说过:“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江泽民指出,中国人民“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胡锦涛把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以下六个鲜明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我们既珍视和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也高度尊重别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权利。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同时,高度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计较历史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不分国家强弱,同所有国家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友好合作的关系。

    1.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2. 共同富裕: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追寻
    3. 改革创新国家形象传播方式
    4. 大数据时代探索国家形象研究新路径
    5. 把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结合起来 塑造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6. 国家形象传播的切入点
    7.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理论创新中的“国家形象”构建
    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军队的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
    9. 塑造打动世界的中国国家形象
    10. 中国在中亚国家形象塑造实践 、挑战及建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