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多边外交史
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走向成熟的战略伙伴
发布时间: 2010-10-30    作者:翟 崑等    来源:《世界知识》杂志 2010-10-30
  字体:(     ) 关闭窗口

   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内会见越南总理阮晋勇。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提升,东南亚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和谐周边”建设的重地和示范区。一方面,中国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鲜明突出,并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随着当前中国快速崛起,各种制衡和挑战因素不断增加,中国国家形象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 “威胁者”的可能。

未来几年,中国仍需要通过日益成熟的传统外交,以及蓬勃兴起的公共外交,加强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在继续保持“合作者”形象的基础上,致力于塑造“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形象。

上篇:见龙在田

龙是中国的传统形象。《乾卦•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大人是谁?大人就是有德行、有地位的重要人物。这恰好是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长的写照,中国在东南亚具备有德行、有地位的形象吗?

中国作为“合作者”形象的确立

冷战期间,总体而言,对不同的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有时是朋友,有时又是对手。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基于意识形态的划线,中国是印度支那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朋友,是东盟等亲美国家的对手,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恰好相反。从70年代到冷战结束前后,中国与之前的朋友成为对手,与东盟国家以及美国成为合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日本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不断改善。冷战后至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东盟组织的关系均积极发展,中国作为合作者的形象逐步被东南亚总体上接受,这一形象不断得到强化。期间发生了三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一是中国1991年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或复交,并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开启中国崭新的形象塑造进程;二是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与东南亚国家同舟共济的无私表现,赢得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负责任地区大国形象的认同;三是中国与东盟在10+1和10+3的框架中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创造性合作,如中国第一个与东盟谈判建立自贸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又确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由此,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与美日的差距明显缩小,国际社会甚至一度认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藉由“微笑外交”已经超过美日。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冷战结束至今20年的长跨度来看,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取得长足进展,这一范例也为中国在其他地区塑造良好形象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南亚对中国大国形象的五点“感同身受”

一是对中国矢志不渝地追求国家现代化“感同身受”。双方都经历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均致力于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建设。区别只在于,双方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难度、规模和成就不同。

二是对中国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战略取向“感同身受”。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即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第二代领导人与东南亚国家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双方关系的历史问题,并确立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第三代领导人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共同构建地区新秩序、和平解决领土与海洋争端的进程;现任领导人更致力于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是对中国发挥特殊地区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感同身受”。一些东南亚国家曾感受过古代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发挥的主导性地区作用,也曾一度感受过冷战期间中国在本地区支持共产主义运动的不能被接受的地区角色,在冷战结束后则日益感受到中国奉行追求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新地区主义,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地区安全问题上发挥着负责任与建设性的地区作用。

四是对中国真诚支持东盟为地区和世界做贡献“感同身受”。可以说,没有中国的虚怀若谷与鼎力支持,东盟几乎不太可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创建并主导东亚地区合作,并让“东盟方式”成为地区合作的价值和制度规范。

五是对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感同身受”。西方人只是惊叹但不能认同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所谓的“中国模式”,而东南亚不少国家则较为钦佩和羡慕中国能够长期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感受在东盟国家的精英阶层(尤其是那些曾在西方接受教育的精英阶层)表现得尤为明显。

    1. 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础 ——前瞻习近平访问越南、新加坡
    2. 外交部长:中国和东盟完全有能力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3. 中国代表团出席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会
    4. 中国与东盟需加强制度性合作建设
    5. 东南亚格局中的中国策略
    6. 中国-东盟有信心开启“钻石十年”
    7. 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
    8. 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
    9. 东盟:后发优势显现 下行压力犹存
    10.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及其对APEC合作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