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抗美援朝专题 >> 志愿军军史资料研究 >> 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国防建设
加强民兵工作
发布时间: 2010-07-21    作者:张经武    来源:人民日报 1950-1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加强民兵工作

  作者:张经武

  日期:1950.11.21

  版次:3

  正文: 

  现在全国共有五百五十多万民兵。这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长壮大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

  民兵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过光荣的斗争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对敌人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主力军及地方兵团的有力助手。他们在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下,对敌人作斗争,或者单独作战,或者配合主力作战,严重地打击了敌人,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到处积极打击敌人,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正面的作战。他们曾开展了大规模的参军参战运动。华北、华东、东北自愿参军者达数百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战争锻炼与有相当军事政治素养的民兵,这说明了民兵在其发展历史上就是人民解放军有力的后备基础。民兵参战支前的规模更大,仅山东一省即曾组织了五十个团,参战最远的到达福建。山西参战的民兵西至西北甘凉,北至绥蒙,河北参战的民兵南至河南北至察北,他们均不畏艰险,担承了支援前线的工作,使我军减少了许多困难,得以在为时不长的三年当中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民兵又成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有力支柱之一,他们在剿灭土匪,保护社会秩序上都起了很大作用。仅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省剿匪作战三一九四次中,参加的民兵即有五一八二五名,他们在作战中毙伤俘匪八九六九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民兵曾协助政府有效地镇压了反革命活动,保护了农民翻身利益。上述这一切都说明了民兵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均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革命已在中国大陆取得完全胜利,但敌人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在继续挣扎,国民党残余匪帮在美帝国主义掩护之下盘据台湾,企图死灰复燃,并在大陆上组织土匪和特务和我们捣乱,破坏我们国家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据统计,南方数省尚有二十多万土匪待我们去肃清。尤其重要的是,美帝国主义已对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实行武装侵略,并以飞机轰炸我国东北,企图把侵略战争进一步扩大到中国。在此种情势下,全国人民与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解放尚未解放的国土,剿灭土匪特务,建设强大的国防军,抗美援朝,保卫祖国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巩固与发展中国人民胜利的成果而继续奋斗。民兵在这方面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根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保卫祖国应征兵役的义务。纲领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保卫地方秩序,建立国家动员基础,并准备在适当时机过渡到义务兵役制”,按照这种方针,民兵正是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后备军。

  为什么我国要以实行民兵制度来过渡到义务兵役制呢?因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易于吸收适合兵役年龄的壮丁参加进去。民兵过去自觉地有组织地参军参战,实际上已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有力预备兵的基础。因此,民兵制度可以作为过渡到义务兵役制的桥梁。到实行义务兵役制时,全国国民中每一个及龄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在人民尚未普遍经过土改翻身,经济地位尚未改善,政治觉悟尚未提高,服兵役的思想基础尚未建立,适合兵役壮丁尚未大量涌入民兵组织并且经过相当军训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行义务兵役制的。

    1. 高技术民兵冲锋在一线
    2. 中国民兵:辉煌之旅与时代之思
    3. 民兵要精武, 先强“武教头”
    4. 民兵建设要与军队改革接轨
    5. 国防报:增强民兵国防教育实效
    6. 提高民兵建设战斗力标准
    7. 增强民兵政治教育实效
    8. 做好民兵训练政治工作
    9. 锻造守护海疆的后备劲旅
    10. 寓兵于民 共铸海上钢铁长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