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从现代化目标布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发布时间: 2011-01-13    作者:张佳音    来源:国史网 2011-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现代化目标两大布局的产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重申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对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了详尽的论述,并着重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80年12月党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指示精神,作出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部署。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应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应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程度,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形象问题。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正是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几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下,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坚持改革开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吸纳代化建设的目标不仅能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化方面。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纳入了现代化目标布局,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是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针对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指出“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精神文明,特别是抓思想教育,决不能忽视思想教育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各种文化生活对人们精神面貌的影响和作用。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1986
年,根据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过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指导方针,从而保证了现代化目标的方向。
    三、民主政治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表明“三位一体”现代化目标布局的形成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是方向,它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给予保证和支持。
  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还指出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包含社会结构变革、民主建设、文化发展等诸多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指导下,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地将民主政治建设纳入了现代化目标布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现代化目标布局,表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布局正式形成。
    从1978年10月到2002年10月的这十五年历史时期,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现代化目标布局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新的理念和经验。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党的十六大规划了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构建和谐全面精确监控现代化进程的科学设想,认真把握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本质内涵、理论框架、阶段目标、宏观体系与客观评价标准,从而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纳入到一个具有统一基础的、可比较的、科预测的科学体系之中,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完成对现代化的整体认知。”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现代化目标布局的完善
  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业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还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实现了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布局,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和谐社会建设纳入现代化目标布局,标志着现代化目标布局的完善,同时体现了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目标定位的指导。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报告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口号到整体布局的形成和完善,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这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一定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S]. 人民网,http://cpc.pepole.com.cn/GB/104019/104099/ 6429414.html.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文)[S].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nescenter/gnzxbb.htm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六十年中国外交的目标与选择
    2.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3. 我国中学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演变分析
    4. 科学发展观在毕节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
    5.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6. “现代嫦娥”展示“中国魅力”
    7. 探索甘肃省反贫困的新思路
    8. 围绕需求突破瓶颈 探索协同创新有效途径
    9. 历经百年探索形成的旗帜
    10. 侨资高校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与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