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山西三线建设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9-05    作者:王子云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山西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三线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当时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建设投资上过分向国防和重工业倾斜,致使工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三五”时期,山西用于重工业的投资达19.96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9.6%,而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到同期基建投资总额的6.1%6.3%[2]。“四五”期间,用于重工业的投资达34.72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60.6%[2]。由此可见,这个时期山西基建投资主要用在了重工业上,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较少。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形成“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的现象。这种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给当前的调整和优化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对重工业的投入大而产出低,企业经济效益差。在这个时期,国家对工业投资增多,设备增加,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形成的生产能力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都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由于不讲核算、不讲成本,导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据资料分析,1976年与1966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下降47.5%,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润下降93%,每百元工业总产值实现的利润下降86%[3]

  第三,选点钻山太深,过于分散,布局不够合理。三线建设中,由于片面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不少项目钻山太深,过于分散,给企业的建设和生产造成一系列困难。如宁武三个高炮厂建设在一条两山相对的峡谷中,厂区采用“瓜蔓式”或“镶嵌式”布局,由于生产条件恶劣,1979年被迫并入“541总厂”,厂址全部报废。又如“541工程”把一个完整的有联系的企业,分布在跨越临汾、运城两个地区4个县境内的广大山区,工厂大都背靠大山,交通不便。这种分散布局,不仅增大了投资,也给以后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第四,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片面追求施工速度。三线建设是在加紧备战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很急。有些项目未经周密、综合的科学论证,对水文、地质情况不了解,就盲目定点建设,片面追求施工速度,忽视工程质量,以至于一些建设项目被迫多次返工,造成浪费,留下后遗症。

  第五,忽视非生产性建设,生活设施不足,建筑标准过低。三线建设初期,片面强调“干打垒”精神,要求生活设施“乡土化、低标准”,造成后期大量建筑物报废。三线建设由于过分强调“先生产、后生活”,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安排较少,许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职工住宅严重不足。有的企业远离城市,职工的就医、幼托、商业、教育、文化等服务性事业均由企业承担,这一切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线建设是在高度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根据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部署和开展的。对于三线建设的得失,应当进行全面深入的、历史的综合考察。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地吸取和借鉴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利于促进山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鹏振.山西军工建设[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3.2.104.110.

  [2]吴俊洲,乌杰.山西经济建设[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52.57.99.126.127.153.159.195.201.287.

  [3]彭致圭.山西工业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33.98.158.789.

  [4]张翼.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3.4.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月第17卷第4期;王子云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1. 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
    2. 六权治本 全面从严治党的山西实践
    3. 山西抗战历史贡献
    4. 人民日报: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5. 山西:政府购买服务助“创客”实现梦想
    6. 山西 刷新吏治三问
    7. 山西新兴产业成经济发展生力军
    8. 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关于山西大面积塌方式腐败的调查
    9. 改革风吹万木春——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纪
    10. 努力建设四美山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