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对新时期海军两个战略重点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4-28    作者:李兵    来源:《学习时报》 2010-04-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海军实力比较弱小,海军常常作为战术性的辅助进攻或防御的手段,主要任务是近岸防御,保卫本土不受来自海上侵略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入新的世纪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呈现新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已经从陆上转向海洋,面临着复杂尖锐的海上矛盾。同时对外贸易、海洋经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海上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等对中国长远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新版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海军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海军作为维护国家海上方向利益的战略力量,应该紧紧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对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履行好保卫国家海上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同时肩负起确保国家海上方向的发展利益,保障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使命。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军实现了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在这期间,世界格局、国际军事安全环境以及我国国内经济布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军军事战略也应随之进行调整或完善。新版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近海防御战略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防御,而是主动的、积极的防御,着力营造有利的安全环境,主动预防、化解危机,注重遏制战争。“近海防御”中的近海是对海域的泛称,不是确定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战略概念。近海究竟有多大范围,从学术观点看,在自然地理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近海,顾名思义就是靠近陆地的海区,我国的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的部分,它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所在,而不仅仅是距海岸200海里的地方。积极防御军事方针是指为了实现防御性的战略目的,在国际海战法的许可范围,应根据海上作战需要进行局部战役的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战略中的近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概念,而是随着海上战略形势变化和战略防御任务需要而变化的。未来中国海军战略展开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近海的范围,而应从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并在这一海域与敌国舰队相抗衡,努力夺取制海权。拥有远洋打击的机动能力,与我国海军近海防御的性质并不矛盾。
  美英等海上军事大国投入巨资加强从海上对陆地打击能力,执行所谓“由海向陆”战略,海军在战争刚开始就直接参战,从近海、近岸发起对陆攻击,通过海军对陆地重要军事目标打击,影响或改变战局。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的几次局部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几乎都是先从海上发动攻击的。美国在海上针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一直存在。美国利用和平时期想方设法通过海底潜伏、海上测量、空中监听、太空监视等各种手段加强对我海军基地和新型潜艇检测,企图掌握水文、地形、声纳等相关数据,在战时展开有针对性的攻击。近年来,因美国非法监测造成中美海军冲撞事件不断出现,2009年 3月发生南海“无暇”号事件、5月发生黄海“胜利”号事件,6月又发生美军舰艇拖曳的海底声呐与中国潜艇冲撞事件,美国海军为保障水下探测不受阻挠,甚至直接派出军舰实施监听活动,对中国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必须提高近海作战实力,具备综合的水面、水下和空中作战能力,以及对敌控守的岛屿和陆地的攻击能力,重点发展以航母为主导的大型海上力量和以战略核潜艇为主的水下作战能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
  我国出兵亚丁湾护航以及建造航空母舰,并不意味着海上军事战略的根本性变化。这是因为,我国海军无论从性质、使命还是能力方面看,仍然是典型的近海防御型海军。从性质看,我国海军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保卫力量,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促进发展,是海军的重要使命;从关注重点看,海军主要在近海范围,如台湾海峡、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维护国家资源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来入侵;从能力上讲,我国海军依然没有大型海上作战平台,缺乏足够的补给和防空力量,需要依靠岸基力量的掩护,难以在大洋深处独立地完成高强度的作战任务。
  保卫本国的资源和岛屿
  中国的海域面积广阔,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中方的主张,划归中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至今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区就达一半之多,海洋权益被侵蚀、被掠夺,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中国临海中,除渤海,其他的三个海(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与8个国家,即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等都有划界争端,形势非常严峻。除众所周知的钓鱼岛争端,在南沙群岛也是暗流涌动。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战略上,它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地,扼守着两洋海运的通道,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上,南沙蕴含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亚洲大陆架3个最大的贮油地区之一,估计总储量近200亿吨。南沙群岛共计256个岛礁,比较大的有 50余个。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 7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已经陆续侵占了45个岛礁。这些国家侵占岛屿后,大肆掠夺南海资源,公开在南沙招标开采能源,企图引进外来势力,使南沙问题复杂化、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沙争端,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由于在海域管辖上的力不从心给他国可乘之机,搁置主权的是我们,真正开发的是别人。保护和开发南沙的油气资源对我国获取可靠而稳定的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建立强大的海军,根据国家政治、外交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传递维护主权的立场和决心,加强海洋权益的实际管理,以“备而不战”的行为来有效遏止外来的侵略扩张行为。
    1. 论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时代责任
    2. 刘维芳: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历史演进
    3. 王蕾: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形成
    4.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管理
    5. 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
    6. 新时期中国电影体制研究(1976~1993)
    7.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8.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9. 论我国新时期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10. 郭明义: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代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