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时期解放思想方针的确立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张星星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精神束缚,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了道路。30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的巨大精神动力。2007年,在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再次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全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2页。。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方针确立和发展及其历史经验,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方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由于长时间“左”倾错误的深刻影响,以及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广大党员和群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努力遇到了严重阻碍。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宣布结束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但却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仍然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引起了党内同志和广大群众的不满。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提出不久,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2页。。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迅速形成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热烈讨论。从6月下旬起,中央各部门、全国各省区市和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负责人先后发表文章或讲话,许多理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支持和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左”倾错误、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进行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和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特别强调和阐述了解放思想问题。他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一讨论对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号召全党“人人解放思想”《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正是在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1. 论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时代责任
    2. 刘维芳: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历史演进
    3. 王蕾: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形成
    4.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管理
    5. 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
    6. 新时期中国电影体制研究(1976~1993)
    7.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8.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9. 论我国新时期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10. 郭明义: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代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