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立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56年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所有这些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0世纪70年代末期,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科学回答,初步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那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呢?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阐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
如何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就不可能延续。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5]这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出的哲学阐释。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通过矛盾的特殊性发生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性与各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真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呢?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6]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6](p.173),“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7]但是,怎样才算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呢? 邓小平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6](p.213)他还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认为首先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一度达到教条化、迷信化的程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虽然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两个凡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p.143)为此,他要求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7](p.140)。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7](p.364)“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7](p.143)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视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而且还把它看做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态度和思想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