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张星星:努力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
发布时间: 2016-11-02    作者:党的文献    来源:党的文献 2016-08-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广大党史、国史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献为依据,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积极开拓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较好地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同中国共产党创建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创造的成功经验相比,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党史、国史工作者在构建话语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崇高责任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性是由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党史、国史研究既是严谨的历史科学,又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漠视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科学属性,片面强调其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或是片面强调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科学属性,忽视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正确的。从党史、国史研究的学科发展来看,这两方面都有值得认真记取的经验教训。

  从党史、国史研究的历史学科属性来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治史、修史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历史学在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方面的宝贵经验,以扎实严谨、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研究工作,忠实记录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努力探索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为党史、国史的宣传与传播及其话语权构建奠定科学的学术基础。

  从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来说,其承载着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能。首先,党史、国史是记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治国方略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党史、国史成为蕴含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教科书。其次,党史、国史研究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资政育人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科学分析党和国家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对坚持和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党史、国史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党史、国史凝聚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和荣誉,正确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汇聚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从当前的国内外舆情环境来看,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是党史、国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术功底、治学能力和传播方式,与学科体系创新、社会舆情变化、传媒日新月异等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中涉及党史、国史的信息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干扰着党史、国史主流话语的影响力;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相当程度上泛滥,丑化领袖、抹黑国家、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等错误观点未得到及时和有力的批驳;四是西方主流媒体和一些带有偏见的学者以种种形式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严重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党史、国史工作者应当切实增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研究、宣传与传播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党史、国史话语权建设,科学揭示党史、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深刻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为党和国家营造有利的历史形象和舆论环境。

  二、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主要任务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必须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我认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扎实严谨的党史、国史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党史、国史的学科体系创新和灵活多样的宣传与传播,形成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辉煌成就、独特经验的权威历史记述,有效统合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认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认知,积极塑造党和国家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历史形象。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既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应当着重从以下方面做出扎实努力。

  一是在党史、国史的权威记述上构建话语权。目前,党史、国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学者已编写出版了多种党史、国史著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应当根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需求,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特点和兴趣,继续编撰出版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党史、国史著作。既要有适合党员干部阅读的党史、国史正史,也要有专业学者的专题研究著作,既要有纳入国民教育的党史、国史教材,也要有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读本。

  二是在党史、国史的学术创新上构建话语权。应当紧紧围绕党史、国史的学术前沿和社会舆情关注,大力加强对党史、国史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的学科体系创新,积极回应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史、国史的学术和政治关注。特别要加强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着力混淆、抹黑、歪曲、丑化的重大历史问题研究,在理论分析、史实求证和科学研究方法上占领学术创新的制高点,积极引领党史、国史研究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三是在党史、国史的文献出版上构建话语权。档案、文献、史料是党史、国史最具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史、国史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党和国家档案文献的编辑、出版、发布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较为充分的史料支撑,并且为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种种错误观点和谎言提供了有力武器。应当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奠定更为坚实的史料基础。

  四是在党史、国史的社会传播上构建话语权。党史、国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社会传播方式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转变学术传播观念、拓展学术传播手段,在努力创新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利用影视、多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方式,积极适应各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主导权。

  五是在党史、国史的大众记忆上构建话语权。党史、国史不仅留存在各种形式的文本记述上,还深深留存在人民大众的历史记忆中。要把正确塑造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记忆,作为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着眼点和基础性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密切关注党史、国史在大众记忆方面的热点问题和舆情变化,加强正面宣传和疏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答干部群众较为关注、疑惑较多的重大历史问题,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六是在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上构建话语权。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着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创造了现代化发展奇迹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在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上进一步提升话语权。要积极拓展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方式,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党史、国史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与海外中国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学术期刊、文化传媒的联系,以开展学术访问、接受访问学者、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加强与海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三、构建党史、国史研究话语权的指导原则

  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加强党史、国史主流话语的宣传与传播,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地位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国史领域主导权的斗争。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着力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不深、领悟不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功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等问题,并根据党史、国史研究的特点,正确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有益方法和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二,坚持以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学科基础。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必须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实事求是、扎实严谨、客观公允的学术研究,是党史、国史宣传与传播的生命力、说服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分析,特别要重视档案文献的运用,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思辨能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忠实记述历史,坚持秉笔直书,注重信史构建,增强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不断完善党史、国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把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继承和弘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积极适应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研究为主线,以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研究为重点,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策研究,更好地发挥党史、国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

  第四,坚持确立主流话语权与贯彻“双百”方针相结合。党史、国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承担起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的重要责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积极做好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同时也要广泛联系和团结各方面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导向作用。要划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政治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学术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相结合。党史、国史话语权的构建,应当着力于党史、国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的拓展,宣传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全方位、体系化、科学化的正面宣传,形成反映国史主流、本质和规律的强大正能量。同时,在事关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针对性地抵制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以严谨的学术批评和辨析,划清历史是非,澄清模糊认识。

  第六,坚持以研究、宣传与传播的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形势的要求,努力推进党史、国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史、国史的受众在需求、选择、认知、接纳等方面的新特点,更新传播理念,转变学风文风,掌握以信息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制高点,创新党史、国史的宣传与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发展,以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拓展党史、国史的话语权。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党史、国史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党史、国史工作者要努力弘扬中国古代有志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研究员)

  1. 努力构建党史_国史话语权_张星星.pdf
  1. 浅谈国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2.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期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
  3.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验应当注意的几个方法问题
  4. 国史研究应扎扎实实从基础研究开始
  5. 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
  6. 国史研究:祖国观基础上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学术视野
  7. 张金才:一部权威而有特色的共和国史
  8. 宋月红: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9. 国史研究要以科学、敬谨的态度对待
  10. 国史研究报刊最新篇目索引 2009年第5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