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与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起步
发布时间: 2010-06-13    作者: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6-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击投机活动,稳定金融物价,建立正常的财经秩序

国民党腐败统治造成的连续12年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生活秩序严重混乱。帝国主义者曾预言中国共产党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国内资产阶级对此也持怀疑态度。然而,陈云知难而进,决心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从稳定金融物价入手,调整财政政策,建立财经工作的正常秩序。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领导金融斗争,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城乡阵地。金融问题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1949年6月8日,陈云就江南新解放区大城市人民币流通受阻,银元投机猖獗,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电示上海市委,以行政手段为主,结合必要的经济措施,打击银元投机活动。上海本此指示,查封了金融投机的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逮捕首要分子,武汉等市随之采取类似行动,利用对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等经济手段,很快制止了金融投机活动。这次金融斗争,使人民币强行占领了新区货币市场,起到了稳定金融和民心的作用。

2.协调货币和重要物资供求,打击投机活动,使金融物价保持良好状态。组织一个新生国家的经济生活,关键是要协调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陈云在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后,认为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依靠货币发行,充分保证军事斗争需要;同时,为了社会的稳定,物价应力求少涨。这就需要尽一切努力搞好重要物资,特别是“两白一黑”(即大米、纱布、煤炭)的供应。在上海财经会议期间,他对货币发行与物价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测算,对物资调运问题作了具体部署。为保险起见,还设想立即发行2400亿元的公债,以吸纳大部分私营企业的富余资金和社会游资,减少对市场物价的冲击。后来,由于资本家叫苦,中共中央也出于开国伊始政策宜宽的考虑,决定把公债推迟到次年发行。陈云估计,投机资本必乘机囤积物资,从而引起市场供应紧张和新的物价涨风,不可不预作准备。事实恰如所料。至11月中旬,各地物价均比7月底上涨一倍多至两倍。陈云分析,按人民币占领地区计,此时已比7月底扩大一倍;从货币发行量看,按实际价值算也增加一倍;由于货币流速大致相同,故货币、物资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已趋于平衡,打击投机,稳住物价的时机已到,不可错过。他于11月13日起草电报,做出加紧调运、统一抛售、收紧银根的部署,毛泽东和周恩来连夜批发各地,全国统一行动,沉重打击了囤积居奇的投机资本,很快就刹住了物价涨风。1950年2月,陈云又通过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和物资调运部署,制止了物价的再次波动。这两次斗争,基本上征服了投机资本,国营经济掌握了市场和物价的主动权,市场秩序有了根本改变,“以投机和败坏国民经济为目的的市场”,“基本上改变为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以服务于人民生活与恢复发展生产为目的的市场”。

3.调整财政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和市场的总供求平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要稳定金融物价,首先要争取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陈云认为,建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不得已实行了用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为了战争的胜利,人民要暂时承受这样一种“胜利的负担”,但不能长期实行这种政策。因此,他积极推动提前实现财经统一管理。财经统一之后,如何确定国家的财政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陈云颇费思量的一个问题。陈云认为,赤字必然引起物价的波动,从而引导资金从正当的工商业经营转向囤积物资的投机活动,进而又引起失业增多,是不可取的。他说:“物价的波动,只能打击生产,使经济停滞。这是后退的办法。”后来,经过工作,决心缩减赤字,实行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结果使1950年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比原概算增加31.7%,财政赤字只有4.4%。相应的是,自3月份起物价趋稳,全年基本上维持了2月份的物价水平。加上物资调运得到保证,全国流通秩序稳定,经济生活秩序开始恢复正常。对此毛泽东认为,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国外经济界对此也评价甚高。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