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试论陈云的民生思想
发布时间: 2010-10-15    作者:欧阳雪梅    来源:国史网 2010-10-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就业是民生之本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长期战乱,新中国成立伊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失业情况严重。19504月开始,由于十几年来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虚假购买力消失、经济中的盲目性等原因,各地市场商品滞销,许多工业品卖不出去,由此引起不少私营工厂停产减产或关闭,许多商店歇业,失业工人增加,失业人数达117万。为此,中共中央召开各大区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寻找调整工商业的良策。陈云非常重视就业问题。他曾就接收旧人员问题表示:“全部接收旧政权下工作过的人员,财政上负担很大。但是,裁了这部分人,让他们失业,没有饭吃,问题更大。……这个包袱不能不背,不能光从财政着想。”[2]15他对吸纳工人就业的工厂的发展非常关注。1949825日,陈云在上海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那些适应过去上海畸形发展的工厂,现在就很难维持了,这些工厂的工人有暂时失业的危险。有些工厂则是可扶可倒,我们就要力求把它扶起使它不要倒。对工人来说,在业无论如何苦,总比失业好。对那些一定要倒的工厂,工人、工会、资本家要好好协商,如何协助失业工人渡过困难。”[2]21陈云提出了解决当时工商业困难的五点办法,即重点维持生产;开导工业品的销路;联合公私力量,组织资金周转;帮助私营工厂改善经营管理;重点举办失业救济[2]91。他一直关心上海的失业问题。1952125日,他复信上海市委负责同志,分析上海失业问题严重的历史原因,指出,这是在短期内很难避免的,在国家经济建设尚未大规模展开以前,要彻底解决上海的失业问题,不是容易的事情。为此,他提出了六条治本治标的处理意见。为控制失业,他主张公私贸易保持一定比例,以免挤了私营业,造成失业。19538月,他仍然强调,“恢复与壮大国营商业阵地,这是应该的,但不要盲目排挤私商。请地方党委加以掌握”,“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2]195-196。对失业人员,不论其失业时间是属于解放前或解放后,均应采取负责统筹的政策。举办失业救济时,尽量把失业者组织起来参加国家公共工程,如兴修水利、修建市政工程等。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陈云高度关注如何防止手工业工人、私企人员及小商贩失业的问题。他要求进行全面计划,国营与私营之间,工业与手工业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今天与明天之间,都需要统筹安排。私企小企业多,“我们解决工业中生产过剩的问题,解决先进厂与落后厂之间的问题,决不能采取资本主义的办法……‘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吃小企业,对失业工人根本不管。我们是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即按社会主义的原则来处理这个问题”[2]286。工厂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改组,工人转业。关于私商,他指出:“中国私营商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很大(坐商和摊贩共有七八百万人),对他们盲目地加以排挤,一律不给安排,不给生活出路,势必增加失业人口,造成社会混乱。这是必须防止和纠正的。”[2] 248小铺子一部分吸收到国营公司,一部分长时间里保持单独经营方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使他们得到不同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如把夫妻店、小商贩组成联购分销、各负盈亏的合作小组,为他们提供货源、借贷资金、简化税制,在销售商品上和国营、供销合作社实行分工,扩大批零差价等来保证他们的收入。政府业务部门对那些定息收入不多、工资不算高的小业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给以妥善的解决。而对社会上一批生活困难,年龄大,或者历史上有政治瓜葛,找不到工作的人,“要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社会问题来设法解决”[4]211979518日,陈云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城市待业人员要逐步安排[6]224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