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决议(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1958年5月28日;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三年级集体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00页;徐炽庆:《如何以“莫斯科会议十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指导世界现代史的教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Z1期。
[②]《高举莫斯科宣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旗帜》,《人民日报》1960年6月29日;《在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人民日报》1963年1月27日。
[③]《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1963年7月14日)。
[④]仲潮浩:《毛泽东三见哥穆尔卡》,《中共党史资料》2002年第9期。
[⑤]〔南斯拉夫〕韦利科·米丘诺维奇著,达洲等译《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三联书店1980年版。
[⑥]有关情况可参阅晓光《俄罗斯各档案馆所藏中国问题史料》,《百年潮》2002年第8期。
[⑦]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⑧]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⑨]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⑩]李越然:《我为毛泽东作俄语翻译的日子》,《炎黄春秋》1997年第8期;《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9年第4期;《我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片断回忆》,《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中苏外交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阎明复、朱瑞真:《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和1957年莫斯科会议》,《中共党史资料》2005年第4期和2006年第1期;《随毛泽东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典》,《百年潮》2006年第4期。
[⑪]〔南斯拉夫〕卡德尔著、李代军译《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⑫]〔俄〕瓦西里·西季赫梅诺夫:《毛泽东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关系》,《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
[⑬]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丛进:《1949~1989年的中国.2,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齐鹏飞、杨凤城主编《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2004.10》,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
[⑮]如〔美〕罗·亚·麦德维杰夫等著、肖庆平等译《赫鲁晓夫传》,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葛新生:《赫鲁晓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
[⑯]如杨相卫:《1957~1976年国际共运对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浙江学刊》1989年第2期;董国强:《关于50~6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观点》,《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5期;唐秀平:《毛泽东与中苏论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孙泽学:《是争夺领导权还是争取平等论中苏论争的实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4期;邢和明:《走向同盟的顶峰——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1957》,《党史博采》2005年第2期等。
[⑰]如彭清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成就事典:1949~1989》,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李宇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黄文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刘鲁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事录:1949~1989》,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宣部宣传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大事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张宏儒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典:1949~1988》,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何彦才、高玉春主编《新中国大事典:1949.9~1989.1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王永平主编《新中国大事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高山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
[⑱]如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1957~1959年中苏关系纪实》,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版;〔俄〕尤·米哈伊洛维奇·加列诺维奇著、飞舟等译《两个一把手: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邸延生:《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1949~1957》,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等。
[⑲]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⑳]周文琪:《伟人的征程: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29页。
[21]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0页。
[22]《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59-760页。
[23]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9页。
[24]〔苏〕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著,肖东川、谭实译:《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6页。
[25]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2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页。
[27]《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0页。
[28]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29]《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
[30]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
[31]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2]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33]丁明:《回顾与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4]黄象品:《五十年代末“超英赶美”口号提出始末》,《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4期。
[35]杨相卫:《1957~1976年国际共运对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浙江学刊》1989年第2期。
[36]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9、306-307页。
[37]董国强:《关于50-6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观点》,《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