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建设,本质上说是基于民族文化特质与时代发展诉求之上的一种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并在其交融激荡中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文化自觉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取长补短,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在一个社会文化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自觉主要表现在既有文化体系和社会秩序内对一定价值和事件的认识、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自觉既包括人们对自身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和评价,也包括对其未来趋向的预测和筹划,更重要的是对其现实状况的观察、分析和反思,是一种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融汇在一起而形成的总体性的自我认识和行动筹划,是我们消除困惑、走出困境的精神前提。
和谐文化则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现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倡导社会和谐,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党乃至全社会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文化自我更新,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谐文化发展的根基
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自我更新的基础。一种文化只有在其自身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定义,才可能在保持其历史连续性和广泛认同的前提下,获得发展。自己的文化首先要由自己来认识和评价,才能找到和培育自己的文化之根,保持自己的血脉,才能避免受别人的左右,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出发点。文化自觉问题实质上也是民族、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在自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有悠久历史文明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讲,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与吸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吸收。
在保持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中,坚持以我为主,始终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四、坚持核心价值,营造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文化环境
和谐文化建设兼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重要特征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和谐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标志。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努力构筑一个既保持先进性又具有广泛包容性、既坚持基本价值理念又不断调整创新的中华文化新体系,达到和谐的文化境界。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的方针,努力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才能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