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从西方思路到中国韵味
发布时间: 2010-05-28    作者:林可济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知识论》:中国哲学家建构首个知识论完整体系

  金岳霖在完成了《论道》的写作之后,就集中精力撰写《知识论》,这是一本他“花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书。早在昆明时,他就把这本书写完了。但在一次空袭警报到防空洞时,“席地坐在稿子上”。警报解除后,他站起来就走,致使稿子遗失。抗战胜利返回北平之后,又重新写作。他说:“这是几十万字的书,重写并不容易。可是,得重写。”到了1948年12月终于写完,交给商务印书馆,但“这已经是解放前夕,没能出版。”到了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他非常感慨地说:这是一本“多灾多难”的书,“它今天能够正式出版,我非常非常之高兴”。(见金岳霖:《知识论》卷首刊载的“作者的话”)

  他认为,“知识论”并“不指导我们怎样去求知识”,它的主旨是“理解知识”,是“研究知识底理底学问”。在《知识论》的“导言”中,精辟地阐明了知识论是什么、它与别的学问的区别,并以17章、近70万的皇皇巨著,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刘培育在他主编的《金岳霖思想研究》一书中写道:“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中国学者写的一部技术性很强的哲学专著。它是接着西方哲学讲的,它把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统一起来,在西方认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哲人在世界哲学领域里争得较高地位做出了贡献。在中国,近代以来,哲学界长期停留在纯理性和社会伦理的研讨中,远离经验和事实,不利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金岳霖研究知识论,把分析方法引进知识论,把分析方法和知识论引到中国哲学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金岳霖思想研究》,第350页)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综观金岳霖的著作,他的基本的理论框架、思路是西方的,但其思想情感、韵味却是中国的。由于他有很好的国学功底,致使他在西方框架、西方思路之中,融入了很多中国成分、中国色彩,呈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点。对于他所具有明显的西方哲学的思路,擅长逻辑分析,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理性思维的这一面,人们知之较多;而对于他在内心深处所拥有的中国感情、中国韵味的这个特征,人们可能未加详察。他不仅要“在研究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要“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他曾经坦率地承认,“在感情上我向往中国哲学的思想及其韵味”。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家那里,知识与美德是不可的一体,因此,迄今为止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而“与当代西方哲学家大异其趣”。他不止一次地为西方哲学发展中“苏格拉底式人物”的一去不复返而深感惋惜。(金岳霖:《中国哲学》,中译文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其实,金岳霖是一位集知识与美德于一身的“苏格拉底式人物”:既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又襟怀坦白、正直善良。1949年之前,他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对祖国一往情深的爱国者,1949年以后,他与时俱进,从作为中国新实在论的领军人物,逐步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夏,我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金岳霖已经60岁了。虽然他没有直接给我们讲课,但他是哲学系的系主任,无论在会议上,还是在平时,和我们学生有不少的接触。他怕光,经常戴着一顶帽舌很长的遮光帽,衣着朴素,举止大方。他对我们学生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循循善诱,而又不乏幽默感。在我们这些年轻学生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大学问家,又是一位谦和敦厚、诲人不倦的长者。

    1. 真正的哲学家——感悟金岳霖
    2. 专业、职业与信仰——我的治学之路
    3. 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云岭高原走出的大众哲学家
    4. 李达,“无人能出其右”
    5.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6. 金岳霖的口头禅:不懂、不知道
    7.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8.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9. 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中国人的感觉"
    10. 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三重境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