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和联合国合作解决粮食问题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2010-10-16    作者:张辛欣 崔文毅    来源:新华网 2010-10-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团结起来战胜饥饿--中国和联合国合作解决粮食问题成效显著

   因长期营养不良而瘦若干柴的孩子举起碗,祈求旁人的施助,眼神里充满惊恐与无助。这样一幅照片,曾打动无数人。饥饿,这个困扰全球几个世纪的字眼现今仍是很多人的梦魇。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气候灾难愈加频发,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情况下,团结起来、战胜饥饿成为当前全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在实现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履行农业大国的职责与义务,与联合国合作解决粮食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成功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 中国完成粮食受援国到援助国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一本杂志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曾认为,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粮食生产,通过采取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使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

  2010年上半年,中国夏粮在基数高、灾害重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是历史上第三高产年。目前秋粮长势良好,尽管自然灾害频发,仍有望保持全年粮食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结束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这个曾经保证不了群众口粮的国家,在停止接受援助的当年,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在北京东三环联合国驻华机构大楼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向记者讲述了中国从接受无偿粮食援助成长为世界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提供援助国家的历程。

  韦安夏告诉记者,1979年-2005年的26年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70个援助项目,累计向中国提供了400万吨粮食,共有3000万人受益。

  “如同当年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一样,中国向世界的援助也是多样化的。”韦安夏说。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方已向亚洲和非洲缺粮国家出口粮食55.1万吨,对外提供价值2.63亿元人民币的粮食援助,向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捐款650万美元,并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和培训项目。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