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中国对1971年南亚危机的反应和对策
发布时间: 2010-06-11    作者:张威 刘子奎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6-11
  字体:(     ) 关闭窗口

  12月12日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的最后阶段,上午8时45分,尼克松、基辛格和黑格举行小范围会谈,会谈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将会采取何种行动。会谈期间,中国要求在当日下午紧急会见美国高层。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基辛格当即指出:“看来中国人要采取行动了”,“有关中国议题的关注点应由先前预想的中国可能不会直接军事介入转换为若中国直接军事介入,美国应有何对策”。他接着表示:“如果我们要求中国克制,不让其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中美接近的成果将转瞬即逝。”对于如果苏联对中国开战,美国是否要威胁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在经过商议后,尼克松明确了基本态度:“为避免‘末日大决战',我们不应挑起核战争。”基辛格同意尼克松的观点,并认为“若中苏之间兵戎相见,美国可以向中国提供一些战略轰炸机,但要避免核战爆发”。[13]此次会谈实际上反映了美国高层在考虑中国直接军事介入印巴战争复杂矛盾的心理:若苏联威胁中国,美国将支持中国,但同时要避免美苏核大战。下午3时50分,黄华与黑格秘密会晤。黄华向黑格通报了中国政府的最新立场:同意美国将停火与撤军分开来考虑的策略,首先就地停火,其后双方同时撤军。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反对苏印扶植孟加拉傀儡政权的立场,黄华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援助巴基斯坦并坚持不承认孟加拉国的政治原则。针对美国方面最为关心的中国是否会直接军事介入问题,黄华明确告诉黑格,中国政府将按照安理会决议的宗旨,积极推进以政治方式结束战争,恢复南亚地区的和平。[6](pp.622~623)

  12月16日,东巴守军宣布停止抵抗,东线战争结束。当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苏印操纵东巴独立运动、阴谋分裂和侵略巴基斯坦。声明指出:“印巴战争是一场侵略和反侵略、分裂和反分裂、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反侵略、反分裂、反颠覆的斗争,不仅在政治上这样做,而且将继续在物质上给予援助。”声明还指出:“印度扩张主义者依仗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支持,侵占大片巴基斯坦领土,蛮横跋扈,妄图在次大陆称王称霸,自以为得计。但是,同印度政府的主观愿望相反,它的侵略罪行必将激起巴基斯坦人民和南亚次大陆人民包括印度人民的更加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它在南亚次大陆将休想得到安宁。玩火者必自焚。”[14]

  对中国而言,南亚是打破苏联对华遏制包围的重要突破口。中美在南亚危机问题的立场趋于一致,当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之后,中美都认为主要威胁来自于苏联。中国政府的主旨很明确,那就是反对苏联的安全威胁,反对印度在苏联的幕后支持下对巴基斯坦的侵略。 

  四、对中国政策的分析 

  在1971年南亚危机期间,中国虽竭尽所能给予巴基斯坦在政治、外交和物质上的援助,但却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对巴基斯坦支持的方式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中国对苏印联盟的认知。对中国而言,《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缔结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政治信号。12月5日,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专访时,周恩来指出:“在尼克松总统宣布将出访中国之前,苏印条约草案在苏联外交部橱柜里躺了两年。但获知尼克松总统访华消息后,莫斯科‘急忙'与新德里正式缔约。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苏联的矛头是直接针对中国”。[15]对缔约双方动机的不同考量决定了中国对苏印采取不同的政策。自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中国在批评印度侵略的同时,更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苏联的扩张野心。在12月4日、5日、6日的安理会会议及7日的联合国大会上,黄华代表中国政府强烈谴责苏联代表在安理会滥用否决权,无视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继续支持印度扩张主义者干涉和分裂巴基斯坦的罪恶勾当。真正令中国焦虑的是苏联对南亚次大陆的扩张野心以及对印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对苏联的政策不同,一方面,1969年以来,印度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出希望与中国缓和的信号;另一方面,提升中印关系对抑制苏联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中国直接军事介入,势必加深中印矛盾,使苏印关系更加紧密。因此,中国没有选择直接军事介入。

  第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干扰。据曾任主管南亚事务的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杨公素回忆:“当时全国正处于‘文革'的混乱中,西藏同内地省份一样政治局势不稳定,西藏军区司令员被揪斗,战备情况很差,中国当时所能做的就是向巴方提供一些飞机、常规武器,像1965年时准备出兵的设想就谈不上了”。[16]

  第三,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发生变化。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中国仍在国际体系之外。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初步解冻。1971年南亚危机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首个亟待解决的地区安全问题,新中国需要尊重联合国并发挥其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1965年与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这样一种国家地位的转变,实际就是从“革命国家”向“常规国家”转变的“社会化”进程。[17]

  [参引文献] 

  [1]《巴基斯坦政府连续三次照会印度政府 强烈抗议印度政府明目张胆干涉巴基斯坦内政》,《人民日报》1971年4月4日; News Review on China,(April 1971), New Delhi :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 Analyses, p.19.

  [2]《印度扩张主义者意欲何为?》,《人民日报》1971年4月11日; Peking Review, Vol.114, No.16, April 1971, pp.7~8.

  [3]“ Chronology of the India-Pakistan Situation, 12/70-12/71,the birth of Bangladesh,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December 23,1971”,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ocument Number : CK3100331073, available at http://galenet.galegroup.com/servlet/DDRS?locID=ecnu.

  [4] The Daily Telegraph, August 8, 1971.

  [5]K. Subrahmanyam, Bangladesh and India's Security, Palit : Dehra Dun, 1972, p.168.

  [6] FRUS 1969~1976, Vol. XVII: China 1969~1972,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 pp.407~408.

  [7] The Richard M. 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9~1974: 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 Microfilms: MF102020042471021664354,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藏。

  [8]F. S. Aijazuddin,ed., White House & Pakistan : Secret Declassified Documents, 1969~1974,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p.564~565.

  [9]“Lord to Kissinger,‘Your November 23 Night Meeting', 29 November,1971, enclosing memcon of Kissinger- Huang hua Meeting”,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70 : Negotiating U.S.-Chinese Rap-prochement : New American and Chinese Document Leading up to Nixon's 1972 trip, available at 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 NSAEBB70/doc22.pdf.

  [10] Ayun Kumar Singh,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Indo-Pak Conflicts, Delhi : Capital Publishing House,1992,p.99; The Richard M. 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9~1974: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Microfilms: MF102020042471101665786,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藏。

  [11]Arum Kumar Singh,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Indo-Pak Conflicts, p.105;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12]《严厉谴责印度政府妄图吞并东巴基斯坦 坚决反对社会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人民日报》1971年12月10日; The Richard M. 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9~1974: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 Microfilms: MF102020042471101665520,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藏。

  [13] FRUS 1969~1976, Vol. XI: South Asia Crisis 1971, p.78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人民日报》1971年12月17日。

  [15] The Richard M. 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 1969~1974: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 Microfilms: MF102020042471101665354,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藏。

  [16]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17]陈兼:《对“冷战”在战略层面的再界定———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国对华及东亚政策的转变及其涵义》,《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张威,历史学博士,讲师,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438000;刘子奎,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062。

    1. 中国,必将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更好发展!
    2. 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绿色动力
    3. 普惠性是中国减贫一大秘诀
    4. 刘须宽: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实践
    5. “至少每年来一次中国”续写中法友谊新篇章
    6. 中国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7. 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8. 高考40年:知识改变中国
    9. 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0. 建设美丽中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