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也谈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张凤琦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战略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是文化建设的纲领,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整演变折射出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三十而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

  一、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978年到1996年,文化发展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后期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至今,文化发展战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两个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既各具特点、各有不同,又相互关联、一脉相承。

  (一)文化发展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阐述,最早可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上的升华则肇始于改革开放后。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概念。讲话总结了极“左”路线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造成的极大危害,认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现代化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应当是“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重申了这一论述。1980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就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批判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论述了精神文明的问题,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毫无疑问,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予高度重视,他曾在不同场合、在多篇讲话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2. 陈洁:以文化创新助力绿色崛起
    3. 在全球化语境中深化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4. 全球化视阈下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思考
    5. 地名演变文化之脉不能断
    6. 当前传统村落演变态势堪忧
    7. 邓小平新时期对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8. 程伟礼:回应时代演变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9. 谭晓玲 王爱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重点学校政策的演变
    10. 党章总纲的历史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