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梁柱:毛泽东反腐思想永不褪色
发布时间: 2013-09-30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9-30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的一生,是争取人民主权、捍卫人民主权的一生。在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能否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成为毛泽东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革命胜利的曙光初露端倪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要吸取“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的历史教训,他语重心长地说:“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们党的经验时,总是把失败同骄傲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骄傲就必然突出个人的作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取得政权以后如果骄傲了,就会享乐腐化,骄奢淫逸,这样的话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他要求全党牢记李自成失败和我们党自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中共能否跳出“其兴也浡,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他满怀信心地回答:“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党即将在全国执政的严峻考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高度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全会还根据毛泽东提议规定了六条: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把党执政后反腐蚀的问题提到了全党面前。
  但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要防止腐化变质的警示,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即不幸言中。进城之后,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变化,在部分党员干部中迅速滋长了居功骄傲、贪图享受,有的甚至走上了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犯罪道路。这种情况,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忧虑,认为这是一场早已料到的、不可避免的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与前途的一件大事。毛泽东决心通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惩治和克服党内已经滋生起来的腐败现象,有力地抵制资产阶级对党和人民政权的腐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自觉地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腐蚀、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本色的一次成功实践。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开始大力兜售“和平演变”战略,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这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举起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旗帜。从这时起,毛泽东把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反腐蚀”方针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他针对西方把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提出要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他指明领导人很重要,领导人变了,整个国家就会改变颜色,强调领导权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他用“懒、馋、占、贪、变”五个字总结干部蜕化变质的轨迹,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指明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被演变的社会基础。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就其出发点来说,是希望亿万群众得到锻炼,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防止人民江山改变颜色。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搞‘文化大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但由于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和采取错误的方法,导致不幸的结果,这是历史的悲剧。虽然在探索中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毛泽东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他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设想,永远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反对西化、分化的阴谋和反腐败的斗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