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现代化共识的形成:打倒“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的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澳大利亚】泰伟斯 孙万国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者,迄今为止仍未见有任何文字证据,足以显示邓小平在东北讲话里,使用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概念。虽然一些党史书刊声称邓小平使用了这个概念,但最权威的《邓小平年谱》中找不到这句话。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当时亲聆小平讲话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就不记得邓小平提到过工作重心转移,只记得小平说过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扩大养鸡场,按劳分配,加强基层企业权力云云。根据1999年6月作者采访。其实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就指出,揭批“四人帮”运动“要有一个时间限制”。1978年在东北对沈阳军区干部讲话时,又重提“搞运动总要有个底”。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383、394、402页。虽然如此,但在1978年6月,邓小平仍然说:揭批“四人帮”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不应以任何理由停止,见《邓小平文选》,第135—136页。所有这几个讲话,全是专门针对军队说的。换言之,是小平针对军内形势的估计而发。毕竟“四人帮”在军队里的影响甚小,影响大的还是林彪。消除林彪影响的运动,从1971年林彪出逃之日便已开始,经过1974年批林批孔,批了六七年,是该到底了,此后应转向正规军事的训练。因此他认为揭批“四人帮”的运动在部队里已经到底了,但并未明言在全国全党范围内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者,中共当局决定正式结束清查“四人帮”运动时,邓小平的观点固然有其关键性的作用,但政治局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则原本有其共识。不好说是因为小平鞭策的结果,尤其是对于汲汲于抓经济的华国锋。所以他会迅即接过小平单对军队工作而说的话头,扩大至全党全国的范围,并代表政治局宣布工作重心转移。无论如何,这一决策不过是毛泽东去世后党内基本政策新走向的正式体现。

  本来,在粉碎“四人帮”后,新的中央领导面临各方面的危机。这包括政治和社会紊乱、各级部门和机构内的派性冲突、行政管理萎靡、人失其位、民心有怨,严重破坏的教育系统又无力培养出中国现代化必要的建设人才。真可谓百废待兴。但对华国锋的最高领导层而言,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恢复国民经济。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普遍地意识到,十年的“文革”损失了十年的经济,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弥补这十年的损失。当然,恢复秩序与清除“四人帮”的余毒,和恢复经济同样重要,正如小平在1975年与派性斗争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复苏经济。当时当局虽然继续使用了如“阶级斗争为纲”这样笨拙的“文革”口号,但其内容却是猛烈抨击“四人帮”对“资产阶级法权”、“唯生产力论”和其他主流经济概念错误的批判。总之,当时揭批“四人帮”的政治运动,其实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因此,粉碎“四人帮”初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概念,但从一开始,它就成了新政府的首要任务,即把十年来大搞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转向平凡无奇的国家建设工作。这种转变在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就已经相当明显。华国锋在打倒“四人帮”不久所召开的首次重要会议,即1976年12月第二次大寨会议中,便已含蓄地表露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想法。其后,1977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要求解放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经济工作也是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到邓小平1977年7月恢复工作时,华已经着手制定未来23年的经济规划。在此前后,亦召开了40个左右讨论经济问题的全国性会议。见《北京周报》,1977年第1期,第41—42、45、47页。在这一点上,华国锋显然得到政治局的一致赞同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政治局不仅在优先发展经济上达成共识,还一致认同以高速度发展经济。这最早表现在197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上。社论宣称“一个新的跃进形势正在形成”。1977年4月19日《人民日报》,第1版。主张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除了华国锋、邓小平、负责全盘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外,还有计委主任余秋里及副总理兼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其中李先念也许相对谨慎些;邓小平则无疑是最为热衷的。华国锋虽然缺乏发展现代经济的广泛经验,20世纪70年代初调至中央之前,华国锋在湖南主管农业和政治事务。林彪事件后,他才直接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业务组”负责国务院的日常工作。这当然包括许多经济方面的业务。但他自始至终深入参与,况为第一把手,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有最后拍板之权,可谓是这一快速发展经济决策的中坚人物。邓小平在建国后,主要负责党务,二次复出后分工,当时并不直接主管经济,也没有参与重要的讨论,但他身为党的副主席,加上崇高的个人威望,在国务院和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自然是一言九鼎。何况他也不时召来经济部门大员给予指示。我们将会看到,政治局内所达成的共识,并不限于加快经济发展,还包括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总之,可以肯定地说,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已定,决策层中并无分歧。

  不过,对于上述决策也有不以为然者,就是20世纪50年代成功主导中国经济的著名人物——陈云。只是此后长期靠边站,当时也不在决策层中,没有发言权。他是出了名的谨慎,和那些热衷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导人并不合拍,他的意见自然不会得到重视。在三中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因提出平反冤假错案问题得到热烈拥护,回到了领导核心。一旦恢复了工作,他就立即表明意见,不赞同1977—1978年间领导层的新冒进。1979年3月,他批评谷牧等人说,“从国外考察回来就吹风,说要多借外债,要加快发展”。《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不过,这时经济严重失调的现象已渐明显,也不在本文讨论的时间段内。总之,无论陈云先前对其在经济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的同僚有过多少影响,在他未能进入领导层的三中全会之前,对于中央的财经决策,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1.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济改革
    2.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
    5.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6. 党史知识大讲堂: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历史转折
    7. “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8. 稳步推进城镇化一举多得
    9. 引进外资,中国坚定不移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