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群众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李成武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群众文化是指由人民群众自己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事业,涉及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娱乐、群众体育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完善了群众文化管理制度,培训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文化专职工作人员,群众性文艺、体育事业不断繁荣,有线广播网密布街道和乡村,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这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传播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整合国民思想等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毛泽东关于文化、群众文化的认识不无关系。

  一 、毛泽东的文化理想及他在文化领域的奋斗目标

  探讨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联系毛泽东的文化理想和他在文化领域的奋斗目标来进行。而探讨这一命题,又不能不上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因为正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了毛泽东关于中华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他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若干论述,都与这一运动息息相关。

  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以其前后相继、赓续不绝的特点而著称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中国文化,发展到19世纪末期,却遭遇了内忧外患的严重生存困境:一方面,内部的发展因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停滞不前;另一方面,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欲置中华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后快。内忧外患逼使着当时的有志之士们反思中华文明的存续之途,为什么曾经被我们视之为“蛮夷”、“番邦”、“未曾开化”的西方,却一下子成了毁灭我们的力量?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华文明,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古老中国的文化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些痛苦的思索中展开的。人们对以封建王朝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拯救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希望,寄托于外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就是在那时传入中国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组织和人们的思想文化。李大钊就曾明确写道:“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结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要领导农民从事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

  那么这里所讲的文化斗争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斗争?毛泽东心目中的文化内涵又是怎样的呢?在19341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9页。 可见,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新的苏维埃文化,而非封建的腐朽落后的文化。毛泽东还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经济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同上书,第665页。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社会的构成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这种观点一直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之中,在1940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此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就明确了他在文化方面的立场和观点。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础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只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社会性质,进而改变中国的文化性质。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同上书,第663页。这里讲的新文化,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因为毛泽东明确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