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0-06-22    作者:李义平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22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若无这些相应的转变,就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及时走出传统“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经济增长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然而现在看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一些关键性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也缘于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及时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原因在于:

  其一,传统“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不一样的。亚当·斯密是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比较优势”原理的,那时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比较粗糙,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是分工以及决定分工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缺少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性,由于“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达,创造了新材料、新能源,经济反倒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得好。我们还看到,有更多的贸易发生在自然条件相当或要素禀赋没有多大差异的发达国家之间。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里,在进行了多国、多地区的比较后,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一般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生产自动化将使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对这种变化缺少清醒认识,继续陶醉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就只能是人家造飞机,我们做衬衣了。固化于这种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会阻碍我们的技术进步,就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其二,传统“比较优势”的另一表现是劳动力便宜,其竞争“优势”也仅在于便宜。

  与便宜相联系的缺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通常难以创新,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利润率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劳动者工资低,消费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启动内需;一旦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在,或者有更便宜的地区出现,先前的投资者就会撤走。

  其三,传统“比较优势”原理更适合应用于一国范围内,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是有条件的。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是由发达国家(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有意无意代表了发达国家心态,反映了发达国家利益。德国当年经济相对落后,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没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当时的发达国家英国就会成为发达的工业帝国,这对相对欠发达的德国、法国极为不利。李斯特因此提出,德国必须对关键性产业有所保护,把保护当作一个发展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当这些产业与发达国家差不多的时候才可以进行自由贸易。这一事例说明,一旦引入国家利益,传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上的应用就是有条件的。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虽然发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用一系列的低成本给发达国家提供到了低廉的消费品,但发达国家从来也没有用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和我们交换,因为这涉及国家安全。事实上,战后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关键性产业,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

  其四,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新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资源环境压力大,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等国打算回复实体经济,并要加强出口;我们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1.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2. “十二五”平衡的难点在哪里
    3. 谈谈发展安全性
    4. 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 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7. 处理好五个关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8.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9.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稳步推进城市化
    10. "十一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回眸:真抓实干见成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