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骊山论道”
背景和缘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如何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如何测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课题。很显然,传统的GDP考量是不适应的,但GDP指标短期内又是不可或缺的;绿色GDP指标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很大。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渐进的过程,观察它的成效要用“增长”与“发展”的指标来考量,但又必须引入新内容,比如引入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国民福利分配、资源环境代价、国民经济素质、国民经济竞争力等诸多指标。日前,本刊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一线的同志,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就如何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展开了热烈探讨,其中,有形势分析,有走势判断,有政策主张,有观点交锋,今特向读者推介。
“后改革时代”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主持人:感谢各位百忙中前来参加今天的“前沿对话”。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如何评价,或者说,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测度?目前各地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有人认为,中央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10年前提出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比,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有人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是一个工作要求,甚至只是一句激励性口号;还有人认为,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过程,没办法科学衡量,因此没必要讨论这个主题。这里,首先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白永秀: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前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去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今年是纪念西部大开发10周年,这都是标志性的年份。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点,是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后危机时代。我们判断,世界经济应该是已经渡过危机阶段,开始复苏了,资本、人才、技术方面的因素已开始逐步活跃起来。第二点,是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果说1978年改革以来的30年我们称之为“改革时代”,那么,未来30年可以叫“后改革时代”。很显然,我们改革已经30多年了,要不要继续改革?如何在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发展?这是值得关注的。第三点,是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1700年中国的GDP曾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1820年中国的GDP甚至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但后来我们远远落后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又上来了,又回到了世界前列。所以,未来三四十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第四点,是和此前30年相比,近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也发生了重要转移,主要是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由南部向北部转移。这是此前所不曾出现的。
主持人:对不起,这和我们所谈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吗?
白永秀:当然有联系。这样的大背景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来观察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为清晰。以往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而后改革时代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以往的改革是差别式的,比如,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从一般人群中分离出来,先富起来,有特殊物产资源、地理资源或政策资源的地区从一般地区分离出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所以是差别化的。而后改革时代则是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化、地区一体化,是从“差别式改革”到“一体化融合”。具体到经济方面,有四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由重视经济总量到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二个由求发展速度到求质量、求效益的转型;第三个转型是由重视经济发展到重视生活发展,就是说,不光是经济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各个方面都要全面发展;第四个方面是由“经济发展”转变为“社会和谐”。可以说,后改革时代是共富的时代、和谐的时代、民生本位的时代、关注质量的时代、稳定的时代。后改革时代可能面临着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失衡、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农村相对落后的发展反差、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利益冲突、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矛盾。后改革时代将更关注结构优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显然比从粗放到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