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软实力 硬道理 大可为
发布时间: 2012-02-07    作者:张国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1-3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代序

  为什么文化软实力研究能引起各界特别是思想理论界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大家有个共识: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软实力研究的是硬道理,议题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七大以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日渐深入和广泛,许多报刊都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特别是,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这两届论坛都是全国性的研讨会,第一届研讨会在长沙,第二届在北京。与者众,成果多,影响广,效果好。第一届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一家主办,第二届则扩大为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南省委宣传部、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而且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悉数到场,其中有十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莅临会议提交论文并发表演讲。为什么文化软实力研究能引起各界特别是思想理论界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大家有个共识: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软实力研究的是硬道理,议题广阔,大有可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一些同志建议我主编关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集,以展示和推广优秀的研究成果。我感到这个建议很好,便约请一些知名学者和资深专家推荐自己与文化软实力研究相关的代表作。但约稿函发出后,我还是担心这件事可能一时做不起来,主要有两点顾虑:一是因为许多知名学者和资深专家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大忙人”,未必有精力来做这件事;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内涵与外延还不确定,文章选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没想到结果让我很受感动、很受鼓舞。约稿通知发出后,我很快就收到一大批稿件,而且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稿件都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

  “软实力”概念看似新鲜,但其内涵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因此,以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约来且拟采用的文章大体分成11个专栏:一、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战略地位;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四、理论舆论引导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五、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七、和谐社会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八、发展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九、掌握话语权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十、国际政治国际形象气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

  需要对读者特别说明的还有以下几点:

  1.由于文化软实力同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存在很大交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此,征得作者的同意后,我们有幸将云杉同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原载《红旗文稿》第151617期)收入文集作为首篇以飨读者。该文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广阔背景,紧紧围绕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展开系统全面的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该文站位高、视野宽、思考深、分量重、逻辑严谨、创新点多,既是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性力作,也同样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所有热心文化同题研究的同志都会从阅读该文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2.本书所收入的其他文章都是切合主题、比较优秀的,但切合主题、比较优秀的文章未必都收入进来。当然,所谓“优秀”,也是相对而言,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虽已取得可喜成果,但从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角度来看,仍然任重道远。乃至收人本文集的文章,对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软实力、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等基本问题,也存在见仁见智的情况。因此,对“优秀”的定位,难免具有弹性。

  3.如果确有切合主题的优秀文章没有收入,敬请作者谅解,并欢迎同我们联系。为弥补这一遗憾,文选今后还将继续不定期出版,无论是他荐文章,还是自荐文章,只要切合主题、比较优秀,均可收入。

  4.所谓“比较忧秀”,应符合以下条件:政治导向正确、问题意识鲜明、论述深刻严谨、观点合乎逻辑、对策务实管用。

  5.在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我们应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集思广益,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文人相敬、求真务实。

  6.我长期从事思想理论文化问题研究,近年来担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专注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总有“在其业、谋其事、尽其责”之感,所以也把自己的几篇相关文章收入本文集,自认为这几篇文章能代表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要观点,希望多听意见、寻求共识。

  现在,第一卷《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出版了,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演变
    2.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形象的变迁与塑造
    3. 如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4. 2012年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召开
    5. 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
    6.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7. 中国需要更出色“推销”自己
    8.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硬资源
    9. 日本分析中国对外援助现状特点及其启示
    10. 外媒:解读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三个关键“硬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