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研究过程中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发展中外学术交流有利于学术成果得到世界学术界的认同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世人、让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公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婆说那是真实的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已是历史研究包括中共党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常见的现象。这种历史真实的相对性或曰相对主义怎样才能克服?英国学者沃尔什提出了历史真理观的主体间性概念,即真实性源自于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认同。但认同若是局限在不同主体各自隶属的小范围内部,相对主义便不可避免。对历史真实而言,不断寻求更大范围的主体间性正是一种克服相对主义的不懈努力。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已提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 学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面向世界,就是研究成果要得到世界的认同;面向未来,就是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未来的认同。即中国大陆人写史书,不只是写给大陆人看,不只是大陆人认同就行,而要写给全世界人民看,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当代人写历史,不只是写给当代人看,不只是当代人认同就行,而应写给子孙万代看,得到子孙万代的认同。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认同,才能从史实的真实走向史学的真实,实现对历史真实、历史真理的客观认识和表现。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应是统一的,只有面向世界才能面向未来,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也才能得到未来的认同。
面向世界、走向世界,首先是拓展中外交流,然后进一步是中外合作。经济上的中外合作 已有很大的发展,文化上的中外合作也在发展,史学研究的中外合作已经起步,如中日韩三国学者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多国学者合作的成果,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能不能大陆港澳台学者合作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包括港澳台史在内的,另一方面合作编写有利于取得全体中国人民的认同。能不能中国大陆学者与世界各国学者合作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外国学者可以提出很好的易于被世界学术界接受的思路、意见,中外学者合作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无疑易于被世界人民认同。
第二,发展中外学术交流有利于学习、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发展中外学术交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长处,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只有对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有清楚、准确、全面、足够的认识,然后才能取长补短、取长去短。只有全面、深入的交流,才有观念的改变,才有经验教训的互用,才有新的材料、新的思想、理论、方法的互用,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繁荣。
应该承认中国大陆中外学术交流的工作做得还不理想。这从中国大陆学术界介绍世界学术界的工作做得不理想就可见一斑。梁怡等主编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谈到中国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工作的不足时指出了几点,其中有:“信息了解不够及时和全面”、“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追踪评析意识不强”、“翻译原著未尽准确”。另外,郑萍在谈到中国对日本的毛泽东研究了解的不足时指出:未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 90年代以后日本出版的著作、文章了解较少;以国内关心的问题为主线去考察相关的日本方面的研究,介绍与我们的观点较相近的观点,而对国外与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介绍不够,这样不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国外学者的观点,也丧失了进一步展开交流切磋的机会;对日本从事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学者、学术团体、学术活动、刊物等,尽管有一部分介绍,但远不够全面和系统等等。以上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大陆国史界存在的问题。中国大陆学术界如果对世界学术界了解不多、不深、不全,怎么取长补短?这不仅无法学习、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也难以用世界的眼光推进自己的研究,更难以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学术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