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石仲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 2010-12-17    作者:石仲泉    来源:《天津日报》 2010-12-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优秀传统文化使毛泽东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形式
  正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们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形式。这个民族形式不是“克隆”传统文化,而是通过批判地继承而获得。这个民族形式,就是毛泽东说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形成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创造民族形式方面,为我们党树立了榜样。毛泽东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说明的问题和展现的民族形式异常丰富、多姿多彩。这里主要说明他怎样赋予古代成语和历史典故以革命内容,或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与时俱进的表述,或以生动的文学比喻来宣传群众、说明革命道理,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特色。
  (一)赋予古代成语和历史典故以革命内容,使其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莫过于人们广为熟悉的成语“实事求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讲“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是说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思想,在抗战期间多次引用这个成语,赋予新意,讲共产党的思想作风、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他先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用它来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他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因此,他强调科学的态度是“主张实事求是”。在目前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献中,这是比较早地使用成语“实事求是”来论述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通过总结中国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用“实事求是”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他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里对“实事求是”注入了新的内涵。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就以“实事求是”的新界定,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通俗化的表述。
  邓小平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实事求是”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和精神资源。他不仅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指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这样,“实事求是”这个古代成语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词语。

  (二)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与时俱进的表述,使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突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也可以说时代化寓于中国化之中。毛泽东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与时俱进的表述这一特点,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比如,他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立“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继续指出:对待马恩列斯,“不是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不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母,而是学习他们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不仅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特点。

  (三)以生动的比喻来宣传群众,说明革命道理,使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威力。
  善用生动比喻,是毛泽东著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观点能广为人民群众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他的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有3万多字,但很好读,这与善用生动的比喻有密切关系。他讲党的正确政治路线时说:“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他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之间的对立也以生动比喻作了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还说“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这就是说,香的、活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所要求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此前,他在整风运动中批评臭的、死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还说:“我们学习马列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好像道士们到茅山学了法就可以降妖捉怪一般。”“直到现在,似乎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列主义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只要得了它,就可以毫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还应该作启蒙运动。那些将马列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这一连串的比喻,将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情况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1. 石仲泉:没有遵义会议就不可能有长征的伟大胜利
    2. 石仲泉:地方党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3. 地方党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4. 石仲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腐道路
    5. 石仲泉:以百年视野解读辛亥革命
    6.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论析
    7. 邓小平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8.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9. 宋月红: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10. 建国以来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