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这种普遍的真理性,既是指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都是适用的,又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是适用的。然而,这种普遍的真理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要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发展阶段变化和各国国情变化,不断地加以丰富、发展和创新的。毛泽东思想曾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从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呢?我认为,在以下十一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精华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都做过集中的阐述,同时又贯穿于他的每一部科学著作之中,贯穿于他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实践当中。而把这些核心思想集中概括起来,并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完整概念确立起来,则是邓小平的贡献。毛泽东晚年也曾偏离了这些核心思想的科学轨道,犯了严重错误,致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上发生了严重错误。彻底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并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做严格的区分,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恢复党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在实行改革开放中正确地坚持独立自主,把这三者实际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恢复和继承下来,从而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这同样是邓小平的功劳。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几个发展阶段的完善和发展,为作为哲学基础的三个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
实事求是方面,在继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同时,把解放思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还提出“三个有利于”,即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群众路线方面,在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同时,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独立自主方面,在继续坚持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建设事业,自己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的同时,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始终立足于自身的和平发展,始终立足于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二是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同时,也有一大失误,就是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贡献巨大,失误也十分严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为解决这一矛盾找到了现实途径。这就是一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靠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是从列宁那里继承下来的,即两分法,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有的时候,他又把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称作“建成社会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在思想上有过反复。一度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急于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在纠正“大跃进”事物的过程中,他经过反思,初步认定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后来,毛泽东提出关于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偏离了毛泽东思想正确轨道之后,又提出“大过渡时期”的概念,即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同时,邓小平又把毛泽东关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正确思想继承下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的十七大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个重大变化、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并据此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