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距离幸存者的位置也越来越近。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救援官兵一边拆除杂物,一边与他们对话。
很快,官兵们成功打通了4道楼板,即将看到废墟下面的幸存者。突然,余震来袭,两侧本已摇摇欲坠的房屋剧烈晃动,对面山体出现了大面积滑坡,烟尘滚滚。四周的群众大喊:“快跑!”但官兵们冒着余震的危险,继续营救。
一波余震过去,10多分钟后又一波袭来,官兵们仍然坚守岗位,救援工作并没有停下来。很快,被困幸存者的出口完全打通。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12时,只见从洞口慢慢伸出一个头,小心翼翼地旋转,一点点避开断裂的钢筋——一个年轻小伙儿出现在救援官兵的视线里。
随后,第2个、第3个、第4个也被顺利救出。
张建伟,张景科,陈德毅,许程——这4名被救人员都是甘肃人,年龄最小的仅18岁。
当4个幸存者被送上救护车辆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地鼓起了掌。
“第二仗是个硬仗!”刘向阳感慨地说,尽管难度大,但我们充分发挥经验丰富优势和专业技术优长,利用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装备和专业搜救犬,快速勘查、全面搜索、精确定位、全力救援,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第三场是恶仗:不言放弃,藏族小姑娘起死回生
“我们那里有个小姑娘可能活着,赶快救救她!”
16日上午,藏族妇女兰措向救援队求救,官兵们马上携带专业救援设备赶了过去。
这排四层高的房子,是镇里的一个贸易市场,地震将它们平压了下去。兰措是市场一个货铺的主人,被埋小姑娘叫次乃拥青。震后第二天,兰措和她的丈夫被救出,而住在隔壁的次乃拥青,第三天被发现困在一个整块石板的下面。
搜救官兵赶到后,立即确定次乃拥青的位置,钻洞、掘撬、绑石板、吊离,一层层剥落压在上面的楼板。
“次乃拥青,怎么样呀?别担心,救援队来救你了!”兰措向石板下呼喊。
“阿姐,我没事,就是一只脚被埋着,受伤了。”弱小的声音从板缝下传来。
“里面被屋里的东西堵住了,打不开。”一名战士在废墟里喊道。
“换一个作业面,把旁边的石板打开,从侧面进入。”王洪国迅速作出决定:“把钻孔机拿来,用吊车搬开已拆的石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
这是一场恶仗,钢筋纵横交错,石板层层叠叠,救援步履维艰。
13时20分,救援工作已开展了3个多小时。
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再拖延了。
“我们先把这块板挪开,从下面钻进去。”刘向阳决定冒着风险另辟蹊径。
废墟上,救援官兵和扎西多吉等几个藏族群众绑好绳索;废墟下,几个藏族群众合力拉。
“1、2、3”救援队员贾树志喊起了号子。
一名藏族群众用藏语也喊起了号子。
不同的语言,共同的呼喊、共同的心愿。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轰”的一声,石板被挪开。
当吊车把另一块石板吊成一个三角形时,废墟里的救援空间打开了。救援队员何登科和一名藏族僧侣爬了进去。
13时48分,在清理了障碍后,被埋54个小时的次乃拥青被小心翼翼地抱出,周围发出一片欢呼声。
看到小姑娘安然无恙,刘向阳说:“这真是一场恶仗。救援过程很复杂,在倒塌的房屋中,有些是承重板,有些是非承重的,如果贸然行动,容易发生事故,既增添了救援难度,也会使被埋人员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况。但我们沉着应战,闯过了一个个难关,总算取得了胜利。” |